我在英国业余历史学者孟席斯公开发表惊世新论“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观点之前就开始了郑和研究。因为我曾经在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积极筹备着2005年的600周年纪念活动。尽管我没有他历时14年之久伦敦北部依灵顿式的苦苦思索,但是我有600年历史陈迹的围抱。我一直生活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启锚地太仓,我也曾经工作在留有许多下西洋遗迹的刘家港,这对于我的研究至关重要。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静静站在郑和馆的“通番事迹碑”前思索、稳稳站在郑和曾在此起锚的长江口面风、缓缓站在600年前郑和曾经用于制作船绳的铁釜边敲音,与时空链接,寻找着时空遂道的入口。我努力寻求与郑和的零距离。
引之
一句简单的话语竟然使我产生了与孟席斯同样的想法。
曾经有过二次接待,不料撩动了我的心弦。在我给客人详细介绍了郑和七下西洋事件与准备进行的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情况之后,我陪同他们参观郑和纪念馆。在郑和下西洋的大幅线路图前,我留意到了讲解员周绵玉小姐说的:郑和率领的是一支庞大的船队,每次出航总要分成几个小分队。又有一次的同样情况,我站在客人身后不经意地听讲解,却又留意到了讲解员张燕小姐说的:郑和率领的是一支庞大的船队,每次出航总要分成几个小分队。语句竟是一点不差,我在心中格蹬一下。这时我想起小孩子的游戏“捉迷藏”,尽管没有谁会故意跑丢,但丢人的事总有发生,因为小孩子缺少信息力,物的判断力同样也十分弱。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郑和怎么会没有到美洲?600年前的信息力和海洋上物的判断力如若小孩子的游戏“捉迷藏”一样弱,尽管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列世界最前,但大自然的力量决不能使人在如此之大的洋面上做到分毫不差?再退一万步讲,就是在现在还时有船只迷航的消息。我产生了一个看似滑稽的想法:郑和船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因为大自然的力量(如被风吹走)有可能到达美洲。我从这个想法开始一路走下去。尽管这个想法与后来的孟席斯的研究报告不完全一致,但结果是一样的。
我请教了太仓郑和纪念馆的馆长黄守萍女士,她明确告诉我郑和每次出航总要分成几个小分队是肯定的。我想这里一定有戏。在后来的广泛收集资料与研究,我的答案似乎明朗了,郑和完全有可能在自觉的情况下抵达了美洲。我想起了在这之前我在给客人介绍的时候总是喜欢这样表述:郑和船队规模之大、装备之强可以抵达世界任何地方。这不经意的解说只是为了说明郑和的伟大,现在想来实在有道理。自己不经意的话语却不料成为我之后研究的课题。正在此间,我接待了上海交通大学船史资深学者辛元欧教授和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郑和研究交流团全体成员(星洲日报记者赖碧清女士随团同时抵达,回国后她特意给我寄来了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海外报道)的时候,我都谈到了这个话题。我们有过很愉快的讨论,只是当时的讨论内容大都是围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所以我那没有足够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述文字而被当作了鼓舞性语言。当他们离开刘家港的时候,我想我有事情做了,毕竟郑和“过水无痕”已经沉寂了整整600年。
一、郑和有能力去做
任何事情都必需有此前提。在此我先用反证法来表述:我永远做不了传统的优秀射击手,因为我近视,更糟糕的是其中有一只眼睛还夹有散光,因此我没有能力做传统的优秀射击手(依靠高精度自动瞄准器例外)。
郑和原姓马,云南昆阳人,生于1371年,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有研究资料表明,其远祖名叫所菲尔,是“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布哈拉)国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1年),因被邻国侵略,所菲尔舍国适宋,神宗封他为宁彝侯,后又加封为宁彝庆国公。郑和的曾祖伯颜,是所菲尔的八世孙。伯颜的长子名叫察尔·米的纳,元末被授滇阳侯,是郑和的祖父。察尔·米的纳之子,即郑和之父,名叫米里金,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马为姓,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袭封滇阳侯;娶妻温氏,生二子四女,长子文铭,次子和。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航海去麦加“天房”朝觐的伊斯兰教徒,故有“哈只”的荣誉称号。
结论之一:郑和从小就受家庭影响而有出海远航的愿望,这是心理基础的积淀。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兵征讨云南。年仅十三岁的郑和被掳获,编入傅友德军中,随明军抵京师(南京)后进燕王朱棣的府邸当了太监,侍燕王朱棣藩邸。后随燕王“靖难”之师南下,发挥奇胜才能,“清君侧”屡建战功,特别是在建文元年(1399)十一月,燕王军队与曹国公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东),燕王军大胜,此役郑和立下汗马功劳。
结论之二:年少的磨难与三朝的更替经历磨练了郑和的毅力,郑和的处事能力和英勇无畏得以显性化,具备了担当大任的条件。
朱棣登基之后大封有功之臣,郑和封为内宫太监,授四品。引起我注意的是: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特意举行隆重“赐姓”仪式,亲撰“郑”字恩赐马三保,执掌宫内后勤总务。郑和以宦官身份竟得明成祖恩赐姓氏殊荣实属稀有,亲撰“郑”字恩赐和特意在正月初一举行隆重仪式更是绝无仅有。我还查了《明太宗实录》卷14,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洪武35年(1402年)奉命祭拜永乐帝乳母冯氏。尽管有关郑和的记录十分琐碎,但从这二件事中完全可以窥视成祖与郑和的密切程度绝非一般,这说明明成祖对郑和是另眼看待,是为心腹之心腹。
结论之三:如此这般,所以明成祖令郑和率队出航绝非常规,明成祖选派郑和是有特别用意的。(这一点我将在后面再加以论述。)
郑和的领导才能不容置疑。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郑和所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体现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和富于机智的处置能力,敏捷的思维使他从容应对每一件突发事件并且妥善解决。万事俱备,只待郑和引吭高歌,宏亮唱一曲历史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