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白陶鬶,山东潍坊出土
陶器是中国文物中产生最早的一大门类。考古资料显示,陶器在中国约出现在距今1万年前。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的一件复原陶罐,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可整体复原的陶器。
人类的童年时期,就像我们的孩提时代,最初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养育我们的这方土地。陶器也是这样产生的:将土加上水和成泥,搓成长条或做成泥圈,层层盘绕叠成圆筒形,再把捏拍成的一块圆泥饼接合在圆泥筒的下面做底,然后不断捏拍修饰,使腹壁向外弧凸,上端形成较小的圆口,并捏出口唇,一个泥坯罐子就粗略成形了;接着,将还有些湿软的罐坯移置到树阴下通风处,待晾得半干,再将表面拍打得更加光滑,然后埋入柴草堆中焙烧;最后,从火堆中取出的便是质地坚硬的陶罐。
最初,这些陶器的外形都很粗糙,形状很不规整,色泽也因火候掌握不当而深浅不一。但它们都是积累了无数代人的经验,花了成百上千年的时间才被各个民族的先民们创制出来的。
在懂得制陶以前,人类制造工具及装饰品都只限于改变自然物的形状。例如把石头敲砸成石片,再打磨成具有特定形状的工具,或是将兽牙、蚶壳等穿孔,串成项链等等。虽然改变了物质的外在形态,但并没有改变材质本身。陶器的烧制就全然不同了,它是将一种物质改造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人类按自己的设想用人力去改变天然物材质的开端。
遗憾的是,关于陶器是如何被发明的以及产生的确切时间,学者们至今众说纷纭。较为流行的一种推测是,沾有黏土的篮子偶然被放置在火旁,经火烤发硬,成为不易透水的容器,原始人由此得到启发,产生了效仿的念头。经过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良,人们最终发明了制陶技术,即把经水润湿的黏土塑制成型,晾干以后用火焙烧,最后制成坚硬耐用而不易透水的陶器。
编者的话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即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最大不同,在于她自身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在亚洲大陆东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长江和黄河两条母亲河的哺育下,一群黄皮肤的中国人代代相传,世世相袭,他们始终守护着同一条文化根系,承继着同一种文化传统。多少次改朝换代,这一文化传统不变;多少回异族入侵,最终都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以海洋般广阔的胸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吸纳扬吐,终于成就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体现之一便是那些保留至今、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古文明遗迹遗物,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物质文化的所有领域。早在公元11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就有一批文人士大夫开始研究古器物。他们主要从事对有刻铭文字的青铜器和石碑铭的研究,所以称为“金石学”。后来,人们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古物中更为广泛的领域,统称为“古器物”或“古物”。明清时,又有了“古董”、“骨董”或“古玩”的称谓。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统一使用“文物”一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从未间断,特别是最近20多年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建筑工程广泛动土,自然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宝库。而随着考古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也不断面世。
《中华文物》版从今日起,特辟“见识国宝”专栏,请文物专家李力对中国文物分类叙述,选择陶器、美玉、青铜器、俑像雕塑、陵墓石刻、墓室壁画、石窟寺和佛教造型艺术、金银器、瓷器、家具、漆器、工艺品等12大类,分别介绍各类文物的渊源和发展的大致脉络,其中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作为重点,期能对读者了解中国文物有所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