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数万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安徽省东至县建新乡的华龙洞洞底被抬升到地面,随后的数万年里又被层土掩盖。近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重见天日。
据安徽商报报道,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初步确定的年代为20万年前左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人类食用过的动物骨骼碎片化石,还有一部分用来打砸和切割的石器,已经初步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活动遗址。
随着发掘的进一步深入,一个个谜团也慢慢揭开:为什么这么多的动物化石全是碎片,很难发现一块完整的骨骼?为什么20万年前曾是人们口中美味的大熊猫,如今已经少到仅剩几千只?
每天挖出成堆碎骨
2001年,东至县建新乡汪村的唐老汉为盖新房在不远的山脚下取土时,意外地挖出了许多动物的骨头,感到惊奇的唐老汉将这一情况反映到县里,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
时隔5年,时机成熟后,今年7月中旬,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的韩立刚教授再一次来到这里,主持发掘。他判断这可能是一处人类活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时,初步确定的年代是20万年前左右。韩教授将该处取名为“华龙洞”,取“中华、龙的传人之意”。
发掘在70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每10厘米一个发掘层面向下。让考古人员吃惊的是,除出土了一部分用来砍砸和切割的石器以外,每天都能挖出成堆的动物骨骼碎片的化石,大部分都在0.2平方厘米到0.6平方厘米之间,许多骨头上都有器物砍砸过的痕迹,但是几乎找不到一块相对完整的动物骨骼。
“原始人将动物捕获后,不但吃肉,还敲碎骨头吸取里面的骨髓,这些动物化石都是人类食用过的残留物长年堆积形成的。”韩教授介绍说。
熊猫曾是盘中美味
考古人员向记者描述道:从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来看,二十万年前华龙洞周围应该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在这里栖息着数量众多的野猪、东方剑齿象、棕熊、大熊猫、鹿、貘、水牛、中国犀等动物,这些动物都被列入了人们的日常食谱。
韩教授介绍说:原始人在猎取动物时,总是选择那些数量多,容易猎取的动物。一些稀少的动物和凶猛的动物则很难出现在他们的食谱中。这也说明大熊猫是当时常见的一种动物,而长江流域其他一些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上也出土过大熊猫的化石。大熊猫曾是人们的口中美味也毫不奇怪。
考古人员介绍说:由于数万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原先的华龙洞已经不复存在,洞底抬升到地面,后又被泥土层封。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在慢慢改变,有些动物已经灭绝,而有些动物则被人类驯化,比如水牛,有些动物则濒临灭绝,比如大熊猫和貘。大熊猫如今已经成为国宝,貘这种动物在国内已经消失,只有在东南亚才有可能发现。
经过了数万年的层封之后,考古人员通过这些化石为我们再现了二十万年前真实的情景。
人类化石难觅踪迹
据了解,目前在安徽省发掘出的旧石器遗址中,人类骨骼化石、食用过的动物化石和石器三样都被发现的还没有一处。要么就是缺少石器,要么就是缺少人类骨骼化石。而华龙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人类骨骼化石。华龙洞无疑是安徽省目前最完整的旧石器遗址,将有更大的科学价值。
据当地人介绍,5年前,最先发现这片遗址的唐老汉曾经在这块土堆扒出一块人头骨。唐老汉将这块头骨当成宝贝带回了家,家人却认为很晦气,唐老汉只好又将这块头骨扔到了野外。韩教授和考古人员到后,村名们曾为这块头骨寻找过一阵子,但是连唐老汉在内人们都不知道这块人头骨去了哪里。
专家表示,完整的化石形成需要特殊的环境,比如火山喷发、地震等。人类往往在灾难来临之际纷纷逃离,而他们吃过的食物却留在了自己的洞穴里,这也是许多旧石器遗址很难发现人类化石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只是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现在的工作是对数量繁多的骨片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进度进行发掘,重点是寻找人类骨骼化石。 (来源:华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