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 湖南省专利保护条例
  • 湖北省专利保护条例
  • 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
  • 浙江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
  • 河北省专利保护条例
  • 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
  • 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如何适用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法规

    贵州省专利保护条例

    工作的部门,对在专利保护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专利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专利工作的研究,对行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利工作给予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成果鉴定、奖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专利管理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集专利资助资金,用于资助本行政区域内单位或者个人的专利申请。

      第九条 申请国家立项或者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专利检索报告。
      提倡单位或者个人在科技项目立项前进行专利检索。

      第十条 在专利申请公布或者公告前,与发明创造有关的人员对该发明创造内容负有保密责任。

      第十一条 被授予专利权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发给奖金和支付报酬。
      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对被授予专利权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付奖金和报酬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或者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人,其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作为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依据之一。

      第十三条 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他人专利,应当与专利权人订立书面实施许可合同,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授权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涉及专利的广告,广告主应当向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提供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出具的专利权有效证明;未提供专利权有效证明的,广告经营者不得为其提供专利广告设计、制作或者代理等业务,广告发布者不得发布该专利广告。

      第十五条 举办专利技术或者专利产品的展览会、展示会、推广会、交易会、招投标会、拍卖会等会展的,主办单位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备案,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加强对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开展中介服务,不得出具虚假的专利检索、专利资产评估、专利信息咨询等报告;不得泄露当事人的技术秘密;不得与当事人串通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损害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十七条 国有专利资产占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加强专利资产管理,防止专利资产流失。

      第十八条 国有专利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专利资产评估:
      (一) 转让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
      (二) 以专利资产作价出资的;
      (三) 变更或者终止前需要对其专利资产作价的;
      (四)以国有专利资产与国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合资、合作实施或者许可实施的;
      (五) 引进专利技术或者设备的;
      (六) 其他涉及国有专利资产需要评估的。
      专利资产评估由依法设立的专利资产评估机构承担,评估报告除按照有关规定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外,应当报省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三章 专利执法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实施他人专利,不得假冒他人专利,不得以非专利产品、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侵犯专利权、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提供条件。

      第二十条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非法实施他人专利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下列专利纠纷,可以请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也可以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 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纠纷;
      (二) 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
      (三) 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纠纷;
      (四) 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
      (五) 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纠纷;
      (六) 其他专利纠纷;
      前款第(四)项所列的专利纠纷,专利权人请求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应当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提出。

      第二十二条 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查处专利案件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 询问当事人和证人;
      (二) 查阅、复制、登记保存与案件有关的档案、合同、图纸、账簿等原始凭证;
      (三) 现场检查、勘验、摄录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和设施。
      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或者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行为的案件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明显转移、隐匿、销毁涉案物品的行为,导致涉案证据可能灭失时,可以封存或者暂扣其涉案物品。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擅自转移、毁损、变卖已封存或者暂扣的物品。
      当事人或者证人在接受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查时,不得提供虚假情况。

      第二十四条 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处理终结;有特殊情况需延长期限的,延长后的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并且应当报省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批准。中止处理期间,不计算在处理期限内。

      第二十五条 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专利执法工作中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 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根据处理案件的需要,可以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就专门技术性问题进行咨询、鉴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假冒他人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由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可以处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侵犯专利权的,由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销毁制造侵权产品或者实施专利方法的专用设备、专用模具和专用工具并予以公告;故意侵犯专利权的,没收侵权产品,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明知对方是侵犯专利权、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的行为,而为其提供资金、场所、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便利条件的,由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拒绝或者阻挠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当事人擅自转移、毁损、变卖已封存或者暂扣的物品的,由作出决定的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以封存或者暂扣物品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封存或者暂扣物品价值难以计算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市、州、地以上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在专利执法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一) 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二) 索取、收受贿赂的;
      (三) 行使封存或者暂扣职权不当,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
      (四)包庇、放纵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的单位或者个人,或者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五)泄露当事人的技术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