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生活垃圾转化高效生物肥技术
  • 生态农业肥料——高效生物复合肥
  • 人参、西洋参多糖皂苷联合提取工艺
  • 球根花卉的无性快繁及脱毒
  • 利用植物克隆技术快速繁殖名贵花卉-香雪兰
  • 绿色植物泥炭营养体系列制品
  • 数字统一码
  • 数字统一码
  • 玉米朊——玉米醇溶蛋白
  • 压缩式一体化育苗营养钵工业化生产与市场开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具有网络功能的车载计算机信息系统<%=id%>


    所属分类: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项目来源: 自创
    技术持有方姓名: 北京科技大学开发总公司 所在地域: 北京
    是否中介: 否  是否重点项目: 否 
    技术简介:
    具有网络功能的车载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融合GPS卫星导航技术、电子地图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科技于一体的未来型产品。
    硬件构成:GPS+计算机+汽车本体检测+显示屏+TV+VCD
    软件构成:Windows/CE+GIS平台+无线远程通信+OLE+串口通信
    可以认为,汽车导航仪就是一个车载电脑,是一种具有强大信息处理功能的车载计算机系统。
    汽车导航仪是司机的好帮手,它能够提供电子地图、计算行车距离。自动寻找到达目的地的行车最佳路线。在车辆行驶时,将本汽车的位置显示在屏幕上的电子地图中,还用语音提示前方转弯、道路情况,告知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随着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还要以知道前方道路的堵塞情况,重新确定快捷的行车路线。也可以看电视、听音乐CD。,还能够监测汽车的本体状况(汽车速度、方位、距离、时间、油耗、温度、防盗报警)。与国际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这已经超越了日本市场上现售的汽车导航仪的功能。也正是英特尔公司汽车电脑部在1999年1月初举办的美国个人消费电子展览会宣布的未来型汽车导航仪的性能指标。
    汽车导航仪允许人们在车上办公,看见图像(道路、家庭、办公室、工厂),控制远方的家用电器、工厂操作、办公室门窗、接收文件。具有强大网络功能的车载计算机信息系统,也就是未来型的产品。
    二、应用范围:
    全国电子地图查询。
    可以查询全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一般公路的详细情况;
    可以查询全国各大城市的道路情况;全国各大城市的交通信息;
    可以查询全国主要大城市的交通情况(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内北京哪些道路允许通行,北京哪些道路不允许通行等等);
    车辆运行导航
    可以导引汽车行驶,不使司机迷路,尤其是在出远门、夜里行车,这是非常有用的。
    车辆跟踪防盗
    利用(我们提供的)车载电子设备,可以进行车辆跟踪及其防盗。
    车辆和人员的急救服务
    利用(我们提供的)车载电子设备,可以为司机和车上人员提供急救服务,为汽车提供急修服务。
    多媒体服务(e-mail和图象的实时传输)
    利用(我们提供的)车载电子设备,可以进行电子邮件和图象的实时传输,为用户提供更高级别的服务。
    货车配货服务
    为卡车司机提供全国范围的配货服务。
    三、经济效益及市场分析
    正如汽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汽车导航仪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汽车导航仪的大量使用是必然的,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将其安装在大型货运卡车上,会大大提高运输车辆的里程利用率。每年将给长途货运公司带来数以百亿元的收入(美国每年的收入为300亿美元);将其安装在各种船只上,会使水运公司(海运、长江、运河)合理调度运营而创造数以百亿元的效益;将其安装在轿车上,也将使出租汽车公司合理调度运营而创造数以十亿元的收入;将其安装在各种特种车辆(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处理、银行运钞车辆等等)上,会大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将其安装在小轿车上面,会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极为方便,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旅游、体育、房地产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旨在解决交通堵塞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更会大大促进汽车导航仪的使用(北京市1999年开始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据保守预计,此产品5年后的市场销售量可达到15万台,其中市场销售3万台,轿车厂家配套12万台(一汽奥的轿车/2万台+一汽捷达轿车/1万台+上海桑塔纳轿车/2万台+上海别克轿车/4万台+二汽富康轿车/1万台+其他汽车/2万台)。市场总值约为15亿元(每台平均售价1万元)。利润约为3亿元(每台平均利润2千元)。十年后的市场销售量可达到50万台,20年后的市场销售量可达到100万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