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技术及杂种优势的研究
  • 森林病虫害烟雾载药防治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 注干机和注干剂
  • 优质饵料微藻的规模化高密度培养
  • 雨生血球藻工业化规模生产及其虾菁素的深度开发利用
  • 苍蝇幼虫的综合开发利用
  • 中华绒螯与合浦蟹PCR/RELP分子鉴定方法及试剂盒
  • 虾蟹活体血淋巴光镜的简易、快速检测方法
  • 美洲黑杨新无性系NL-80303和NL-80351的选育研究
  • 中国枫香新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的研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名特水产养殖品种开口生物饵料连续恒化生产设施和培养<%=id%>


    所属分类: 渔业 项目来源: 自创
    技术持有方姓名: 大学 所在地域: 吉林
    是否中介: 否  是否重点项目: 否 
    技术简介:
    以名特水产养殖品种(如,牙鲆、石斑鱼、大黄鱼、暗纹东方?、中华绒螯蟹、海马等)育苗中必需的开口生物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部分微藻)为基准点,生产高效、节能、无污染且营养价值全面,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鲜活生物饵料和装备生物饵料高密度连续恒化在线培养系统。
      成果主要内容:
      1.生物饵料选育和培养设施 2.生物饵料高密度培养控制技术
      3.生物饵料营养强化研究    4.生物饵料保鲜及原种贮存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特种水产养殖品种的开发成为渔业生产中的主流,各种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得到推广和普及。多数水产动物孵化后面临食性从内源性营养(以消耗自身的卵黄为主)向外源性营养(摄食微型饵料生物)转化的问题。幼体阶段的生长发育也主要依靠摄食活体的生物饵料。如贝类(鲍鱼)幼体乃至成体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好坏与单胞藻及微小生物饵料密切相关;对虾育苗中,使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被认为是提高苗种产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河蟹育苗的成活率也主要取决于布苗前培养的单胞藻的生长状况和轮虫、枝角类和卤虫的供应量;而在暗纹东方?、红鳍东方?、大黄鱼、真鲷、牙鲆、鲻鱼、?鱼、石斑鱼等名特经济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上,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是必不可少的开口生物饵料。众多研究表明,仔鱼早期阶段生物饵料的不足而饥饿致死是造成较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工厂化大规模地连续稳定地培育生物饵料,是保证苗种培育高成活率所必需采取的配套措施.
      我国传统渔业中,名特水产品苗种育苗阶段,在水花下塘后以蛋黄或豆浆作为开口补充食物,过剩的残饲料在池塘中腐败分解,消耗水体溶解氧,滋生致病菌,严重影响养殖鱼类体质和水产品的品质。生物饵料具有营养价值全面、在水体中扩散性好、无残饵污染养殖水体之忧、能满足不同鱼类的营养需求,合理利用了水体自然饵料基础,极大提高育苗成活率。生物饵料具有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和容易进行大量培养等优点,在育苗阶段,适当同步开展生物饵料培养,是高效、天然、健康养殖鱼类的有效保证。另外生物饵料在深加工方面,包括生物制药(微藻转基因技术生产EPA和DHA)、绿色食品的开发(藻胆素作为食品添加剂),都将有着广阔的需求。
      连续恒化培养技术是迄今为止最集约的也是能得到生物饵料最大生产量的培养方式。1996年海洋“863”课题立项时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生物饵料(轮虫)高密度稳定生产设施和培养技术方面的立项论证报告,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2000年在江苏省淮安水产养殖场进行的1800平方米温室培养淡水微藻、轮虫等生物饵料在暗纹东方?育苗生产上的应用的中试,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开发生物饵料被列入国家水产科学发展战略重点,我国各沿海地区(如北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正在进行名贵水产养殖品种的更新换代工作,需要大量苗种供应各养殖区,工厂化育苗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育苗阶段,需要大量开口生物饵料保证生产,卤虫替代产品(主要指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开发研制成为名特生产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必要途径。生物饵料连续、高效生产设施和生产技术的研发是工厂化育苗必不可少的重要配套技术(尤其是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动物性生物饵料)。因此,该技术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市场前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