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新型高强度复轨器
  • 单晶铜成果简介和经济分析
  • 复合铸管隐瓷内衬
  • 高频等离子法制取活性超细氧化锌粉
  • SC型脱模剂
  • 氯氟氰乐混剂
  • 新型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
  • 银杏叶生物活性成分(GBE)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
  • 速溶茶工厂化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
  • 亚麻织物防皱整理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环保复合燃料<%=id%>


    所属分类: 生物化学 项目来源: 自创
    技术持有方姓名: 山东省菏泽市人民路6号菏泽开发区招商局 所在地域: 山东
    是否中介: 否  是否重点项目: 否 
    技术简介:
    M19环保复合燃料属环保型可再生资源新能源项目,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扶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产品的各项理化及性能指标相同或接近于标准车用汽油,尾气排放等指标优于普通汽油,所有汽油车不需改变任何结构即可直接在加油站加油使用,并可同普通汽油任意交叉加油。驾驶员感觉加速快、有劲。由于M19环保复合燃料不含稀烃成分(我国清洁汽油标准稀烃≤35%,美国加州≤15%)所以不会在油路内形成胶质沉淀,汽缸内不易形成积炭,所含的甲醇有较强的清洗油路的功能,同时在添加剂中含有多种保护与润滑发动机成分。所以M19环保复合燃料长期使用不会对你的爱车带来伤害,根据众多驾驶员使用后评论,在价格相同或者略低于普通汽油的条件下,用户接受不是问题。加上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是政府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可制订地方政策在公交、出租、市政车辆上率先使用。
    2001年9月25日,某著名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对M19甲醇汽油与90号标准汽油进行了发动机台架性能对比比例。考核其对汽油机有效功率、扭距、燃油消耗率及排气污染物的影响。
    结论如下:在不改变任何发动机试验参数的条件下,使用M19甲醇汽油,汽油机有效输入扭距和功率有所增加,平均增幅为2.4%;汽油机燃油消耗率平均下降为2.1%,怠速排气污染物有一定改善;HC、CO分别减少为9.0%和43.8%。
    上述结论说明四点:1、使用M19甲醇汽油的汽车可以不改变发动机结构,直接添加使用;2、M19甲醇汽油还可以增加发动机 功率和有效输出扭距;3、M19甲醇汽油还可使发动机本身燃油消耗下降;4、发动机尾气有害污染物大幅度下降,HC达9%,CO达43.8%,也就是说,M19甲醇燃料是一种高环保燃料对于受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的各大中城市来说,是一个惊人的好消息。最近,某大学汽车研究所、某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也相继做出满意的检测结论。
    参与检测的人员感到惊奇,因为一般加入甲醇的汽油动力会下降,唯独M19反而上升。通过试用证明,使用M19甲醇汽油的汽车提速快,有劲,行驶感觉好,怠速和快速都感觉不错。
    M19甲醇汽油制造工艺简单,运输储存方便,现行加油站可使用现有设备直接储藏加油应用。使用也十分方便,倒入油箱可直接应用,而且油箱内有汽油也不影响,可和汽油任意比例混合。M19甲醇汽油不怕水,遇水不分层,也不怕冷,在零下25度试验点火一次成功,也不会对汽油发动机橡胶件造成任何影响。
    三、市场潜力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成品油需求量迅速增加。截止2000年底,我国汽车拥有量达到1600多万辆,车用汽油消费量达到4000万吨/年。2000年石油需求量约2亿,缺口超过5000万吨,成品油缺口2000多万吨。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对汽、煤、柴三大油的需求量将在两亿吨左右,汽油年消费量达到五千多万吨,2010年我国汽油需求量将接近1亿吨,因此M19甲醇汽油的生产,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满足特殊条件下使用要求,同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投放市场,将很快占领汽油消费的主要市场。
    M19甲醇汽油无疑为我国的能源节约替代事业和环保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仅从用油量来说,以2005年需求量5000万吨车用汽油,2010年达1亿吨车用油,年节约19%即可年节约900万吨到1500万吨汽油。M19甲醇汽油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属于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如北京计划投资122亿美元,在2007年前完成汽车尾气排放工程、天然气替代煤等20项环保工程中。试想如果北京市的7-8万辆出租车、公交车相当一部分采用M19甲醇环保汽油,那么汽车尾气将达标,从而为北京办绿色奥运做贡献。不难想象该产品在国外也前景诱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