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所属分类: |
生物化学 |
项目来源: |
其他 |
技术持有方姓名: |
大专院校 |
所在地域: |
|
是否中介: |
否 |
是否重点项目: |
否 |
技术简介: |
筛选了对环境安全、对水生生物无害,而对飞虱、叶蝉等有特效抑制作用的几丁质抑制剂—噻嗪酮(即扑虱灵)为原药,依据超分子化学原理,针对噻嗪酮分子的结构特点、专门设计制备了可与之发生超分子化学缔合、且具有强亲水与互斥官能团的水面扩散推进剂分子A与B,再经特种单元操作工艺提供强烈碰撞的机会,使噻嗪酮分子同A与B之间发生非共价键结合(缔合),因此在没有改变噻嗪酮(即农药扑虱灵)分子结构的前提下,使本身憎水的噻嗪酮分子因同A与B推进剂分子间缔合形成超分子结构物,而也具有了亲水性与互斥性,因此该药一被撒滴入水田,即能沿水面迅速均匀扩散,在水表面形成均匀而稳定的分子药膜层,且能沿湿润的稻茎爬升,均匀布于稻茎外并内吸向上输运而进入茎内直接作用于飞虱的栖身与取食处。本成果是农药合理施用的一种全新剂型,具有靶向给药的特点,且具有省工、省时、省力、高效与少污染的优点。经济及社会效益:飞虱是水稻的高发常见病(轻灾年危害面积即达25%—30%,重灾年则可高达70%),对其防治直接影响水稻的稳产高产;飞虱危害最重时,一般均在水稻生长后期、稻株已封行,喷雾施药难度大、劳动强度高,一个工仅可施药1.5—2.0亩,施药工本(我国农业劳动成本已高达20元—50元/日人)远远高于用药成本(一般用药成本仅几元/亩)而本农药具有速效、长效、高效的优点,且具一点施药整片收效的特点,一个工每日可施药30—50倍,因此本成果的经、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技术水平:首创、国际领先水平、专利;已被评选列入一九九八年度中国高等院校十大科技新进展(详见中国教育报1999.1.8评选结果公报)应用领域:用于水稻的飞虱、叶蝉等病虫害防治,特别适合飞虱等爆九而喷雾施药不及时。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