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垃圾转化工程—高效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
  • KSR系列高效悬浮物快速分离技术及设备
  • 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
  • 吸附制冷技术
  • 公路收费亭空气净化换气设备
  • 间歇式动态好氧堆肥处理技术
  • 新型渣水分离器
  • 可连续光催化净化含有机污染物废水及饮用水的方法及设备
  • 球形复旋转生物载体
  •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艺配套设备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啤酒厂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变性污泥稳定工艺和生物调节ph技术<%=id%>


    所属分类: 废水处理 项目来源: 自创
    技术持有方姓名: 河南信阳碧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所在地域:
    是否中介: 否  是否重点项目: 否 
    技术简介:
    1、采用本技术对河南信阳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工艺改造,吨污水处理成本只有0.21元,远远低于国内同行业0.60元的水平。同时,污水站出水水质CODcr≤70mg/l 、BOD5≤20mg/l、 SS≤30mg/L,远远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88新扩改一级标准,年回用清水70万吨,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本公司采用本技术完成的《啤酒废水综合治理研究》获得河南省信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2001年度河南省总工会十大技术创新奖。
    3、本专利已经初步审查合格。
    4、本技术已经在数企业污水治理工程中得以应用并获得成功。
    原理:
    在污水处理中采用厌氧UASB工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厌氧UASB反应器能耗低、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但技术难度大。原因是当污水中BOD值较低时,厌氧菌的生长速度极慢,厌氧UASB基本上没有什么缓冲能力,此时必须慢慢地提高进水的容积负荷,并定时测定出水的PH值、CODcr 。这一调节过程相当复杂而麻烦,成功率较低,这就导致了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经常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工作状态。因为在这一调节过程中,由于提高负荷过快或者进水的PH值过低,厌氧UASB极易发生酸败。具体的表现是:出水的PH值偏向酸性(PH值为4.0—6.0)、有明显的酸臭味、CODcr的除去率很低(只有0—20%)、出水浑浊、带有大量的絮状污泥。这种情况在工业化生产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为它将使污水处理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污水大量排放、污染环境。——这也就是厌氧UASB在中低浓度污水处理中应用极少的根本原因。为了尽快使系统恢复正常,就必须尽快恢复厌氧UASB反应器内的中性环境,即将进水的PH值提高到6.2—7.8之间,从而恢复厌氧菌的活性。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方法都是:向发生酸化的污水中大量投放碱性物质,如纯碱、烧碱、生石灰等。然而这又造成了操作复杂化、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二次污染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本专利将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没有二次污染的在厌氧UASB污水处理系统中防止酸败的方法.
    即:当进入厌氧UASB反应器之前的污水或者厌氧UASB反应器内的污水发生酸化时,向厌氧UASB反应器之前的调节池中或者向厌氧UASB反应器内加入“变性污泥”。所谓的污水发生酸化时,是指污水的PH值小于等于6.2时。所谓的“变性污泥”是经生物化学方法培养转化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污泥。“变性污泥” 的加入量和加入方法是根据污水的PH值之测定数据逐渐加入的。当已经恢复了厌氧UASB反应器内的中性环境,也就同时恢复了厌氧菌的活性(当PH值在6.2——7.8之间时,正处于厌氧菌的最佳活性范围),也就使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恢复正常运行。从而实现了本发明之目的。
    效果:
    1、简单的操作方法可以使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始终保持在正常的运行状态,这对于一个环保工程设施来讲是最为重要的。所谓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经常用PH试纸测定一下厌氧UASB反应器中的污水,只要发现其PH值小于等于6.2,就向污水中投放“变性污泥”。2、变性污泥”的原料来自于当地的一种污泥,资源丰富,培养转化方法不太复杂,成本比较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转让方式:
    1、为需要治理有机污水的企业实施:设计、施工、运行一条龙服务。
    2、为现有的排放未达标或运行不稳定的污水处理站进行技术改造。
    3、提供有关技术咨询和培训。
    4、提供有关技术设备和原料。
    以上各项均签定正式技术合同并公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