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节能、旋转内燃机(专利号03265208.9)因为用能方式不同,所以各项指标就有明显的差别,根本不需要专家的评估(所谓的评估只是因为大体相近,除了专家外无法区分) 1:使用费用为几分之一 2:制造成本为十几分之一 3:安全 4:环保 一:因为同时利用爆燃(完全燃烧)和热水完全相变, 所以膨胀压力21.83MPa+7.38MPa+3.39MPa就是常规内燃机5---9MPa的几倍,也就是节约一半以上的燃料。 二:因为取消了传统内燃机所需精密加工的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以及冷却系统,所以生产效率提高几十倍,同时制造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几分之一。(需要把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三:因为采用直接转矩起动,所以机动性、安全性等显著提高。主要是取消了刹车片开始动作直到与轮毂抱死这一阶段(当然也就不存在抱死的隐患)。同时,反向储存压缩空气比任何混合动力汽车都简单、高效(不需要另加发电设备与电动驱动器)。 四:所谓的污染都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而低温爆燃不产生不完全燃烧的CO、HC、PM(微粒)和氮氧化物。因为低品质燃料多含正庚烷而不含抗爆剂四乙基铅,所以不会有铅污染。而且可以新创排放标准,阻止其它同类产品的竞争。 这样在制造成本、使用成本(燃料、润滑油、维护)、安全性等所有方面同时满足了穷人、富佬(更注重安全),并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技术非要让那些:“限制小排量”、“电动自行车比汽车污染更大”的有着直接经济利益冲突的专家评估(最好不要有批判爱因斯坦委员会的“专家”),那么到底是为了日后推卸责任——还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何时才能面对现实。 人们只是说不投理论,这固然有税收政策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缺少一种长远的眼光。如果不向原子核能理论投资,就不会有原子弹。如果等到原子弹*了,你再投资(伊朗、朝鲜)还可能吗? 唯一缺憾的是:我只能找到燃料(汽油)的燃烧热值,而无法做实验得出爆燃的热值,否则会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字。但爆燃(多含正庚烷的充分混合的完全燃烧)属于有机物的链式反应,速度极快、能量极大。 环保、节能、旋转内燃机(专利号03265208.9)同时超越了内燃机燃烧充分和外燃机工质相变的优点,达到了完全燃烧(爆燃)和定量、定容完全相变的程度。相对于热效率最高的活塞式内燃机,可节省一半以上的燃料,并可新创排放标准。内燃机虽然燃烧充分,但热效率低,因为气体的热胀冷缩是与热力学温度(Kelvin 273+t)成正比的。而水的相变是以级数(1体积的水常压下变为水蒸气体积膨胀1600倍)递增的。直接利用热能是低效的。[蒸汽机虽然燃烧极不充分,但是利用水的相变也可推动活塞做功;如果不加水,烧烂了也不会转。当然它的相变只是在活塞运动(也就是容积变化)中的部分水相变。效率就太低了]。这就是常规活塞式内燃机热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在活塞式内燃机燃料*后,喷入热水,那么它的压力又是什么情况呢?根据热平衡理论:内燃机气缸内高温高压的气体必然要与热水进行热交换而达到新的平衡。为了简化计算的繁杂,我们选取一个特殊的状态——气缸内温度达到374摄氏度的状态(调节水量一定会达到这一状态)。此时也就是水的临界状态(也就是水与水蒸气同时存在的状态,我们都很了解冰水混合的状态,但水与水蒸气共存的情况要达到374摄氏度,所以不太容易见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那么根据道尔顿定律——压力叠加定律(即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压力等于各成分在混合物温度下独自充满整个容器的压力之和)可知,此时的压力就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热水变成的水蒸气以及燃烧后剩余的氮气的压力之和。而这三种气体在临界状态的压力分别为7.38MPa、21.83MPa、3.39MPa,压力之和就可一目了然。无论如何,加入热水后质量总比原初不加热水质量要大;无论如何7.38+21.83+3.39MPa总比内燃机做功的压力要大几倍。新式内燃机利用廉价的低品质燃料(含大量正庚烷)低温完全燃烧(爆燃),通过热水(尾气预热)气化吸热降温增压,推动气马达工作。它与活塞式汽、柴油机的最大区别在于:用能方式不同。活塞式只利用最大爆发力,而这种内燃机是利用所有的热能。它是一种蓄能式机械,就象蓄电池充电后带动电动机一样。不同的只是它储存的是气体的膨胀能而不是电能。一克爆燃(3000至4000摄氏度,这也只是在过量空气和有残余废气时的数值,如果按理想空燃比配置,没有废气,温度会更高)的油(气)可以使30克(90摄氏度尾气预热)的水汽化(汽化热2282.7J\g)……从膨胀压力方面来说,即使处于水的临界(374摄氏度)状态,水的临界压力21.83MPa、二氧化碳的临界(31.1摄氏度)压力7. 38MPa、氮气的临界(-147.16摄氏度)压力3.39MPa也是常规活塞式内燃机压力5--9MPa的几倍(压力叠加定律,道尔顿定律)……因为用能方式不同,所以结构就截然不同。它取消了传统汽、柴油机的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以及冷却设备,而把燃烧容积放大几倍(10倍或100倍);所以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时间就变为原来的几倍。而喷射的精度就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制造、控制就相对简单。因为空气、燃料严格按照理想空燃比定量配置(相对的控制就很简单),而且爆燃过程的链式反应是自动传播的,与燃烧速度不在同一个数量级。这样:既没有多余的空气,混合相当充分、又不存在高温,更没有燃烧中相对的压缩,所以不可能产生不完全燃烧的CO、HC、PM(微粒)和氮氧化物。因为低品质燃料多含正庚烷而不含抗爆剂四乙基铅,所以不会有铅污染。气马达是成熟产品,正反转进气口的方向、能量控制轻易就可实现。另外需要大扭矩可以选用活塞式,大速度可用叶片式气马达…… 做这些设备具体需要多少钱,我不懂不能瞎说。钱少了,可委托机械厂做个样品(都是常规加工与市售标准件组合,没有特殊件),改进后再做贴牌生产。钱多了,全面开发:火车、汽车、飞机(主要是起飞阶段)、轮船、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甚至于空调器。……印刷设备可以先组建印刷厂,以绝对优势按统一代工模式(象麦当劳)逐渐发展……;因为印刷机跟轿车一样,太饱和了,换种方式避免那种白热化竟争总是可以的吧。 我根本不懂“内燃机”,只是把平版印刷 (胶印)所需处理的主要问题——油与水的关系移植过去罢了。 欢迎合作,只要不把它当作“古董”——自己不用,也不许别人用,其它方式都可(但绝对不要再要求什么“商业价值分析报告”之类等评估的变相新名称)。只要环境弄好了,呼吸两口新鲜的空气总是可以的吧……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ve energy 、Revolving explosive motor (Patent sign 03265208.9 )政协报社在5月29日翻译上网(中国科技信息网www.zgkjl.com)。 专利情况,网上都有。专利检索——发明人中输入贾永康,想看什么都行。也可在网上搜索“三升汽车发动机及组装式印刷设备、工艺” 组装式印刷设备、工艺 由专利设备:刀片垂直运动的切纸机(02104206.3); 卷筒纸印刷机(02104226.8);胶钉机( 02116444.4)构成的组装式印刷工艺,去掉了传统 “印刷--折页--装订--裁切”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折页工序,而把裁切作为一个中心过程,实行成品尺寸的最后组装。这跟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一样,是一种系统性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一个效率的提高,质量、材料利用率等任何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1:印刷质量好——无缝滚筒、喷水、喷墨系统可以保证最小的压力和最小、最均匀的水、墨。 2:装订牢固且摊开性能好——对接粘接再加平接。最少是常规对接粘接面积的3倍,而深度0.1mm却是常规锯口深度2.0---3.0mm的几分之一 3:速度快(效率高)——去掉十几道中间工序,尤其是时效处理(如折页后用压力为20---40吨的捆书机捆书贴24小时,保证书页的平整。实际上就象洗衣服后熨平一样) 4:节省纸张——没有装订中的铣背、锯口及最后一道工序的三面裁切,最少可节约8%的纸张(如去掉书中的白页则节省更多)。 5:印刷、装订成本低。 6:可防止*——别人没有这种设备(就像印刷钞票的机器一样)那么产品就明显不同,很容易区分,尤其是摊开性能。 7:设备制造成本为同类设备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 如果以此设备组建印刷厂,像麦当劳一样逐步发展,不但有丰厚的利润(效率几倍;装订成本极低;节约纸张),而且可以清理中国*泛滥的图书市场,同时为课本的转续使用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这样的印刷厂是中国书刊印刷(2005年内地750亿元)和世界(2003年全球印刷产业的销售总额估计在4300亿欧元,折算为5160亿美元)书刊、文化用品(如台历、练习本、笔记本、单据、帐本)、产品说明书之类的最佳选择。 设备决定工艺流程,只要规格一致,就可任意组合。像扑克牌一样,怎么组合都行。(实际上裁切精度要比扑克牌高很多倍。)因为不需要折页,所以版面不受限制,相应地印刷机滚筒就可增大、印刷压力(决定平版印刷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压力与水分)就可减小;同时去掉了滚筒“空当(缺口)”形成了无缝系统,使设备零部件大大减少,质量进一步提高 [用水量就可减少](印刷机特点) 。装订时胶粘剂能更好地渗透,[因为预热书芯]书页即使不需锯口,也能增加几倍的着胶面积(胶钉机的顶起装置,就象点数钞票时食指、中指、无名指在背面顶起使钞票错开一样),而且在对接粘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远大于几倍着胶面积的平接,[平接部分约为0.1mm](借助于附件中的对比图示容易理解)但深度又远小于锯口的深度,[而GB/T9851中规定锯口深度2.0----3.0mm],所以能更好地平摊;由于去掉了三面裁切(相当于报纸的中缝部分)的大量浪费,纸张利用率可达98%以上,总体效率可以提高几倍。一直以来,因为裁切规格难以控制,所以所有的工艺、设备都以传统的“版”[如雕版、活版、凸版、平版等]为中心进行“印刷---折页---装订---裁切” [可参照中国折页机生产基地--中华第一折的宣传资料] ,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各道工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整体模式基本没变。由于版面还要考虑到折页与装订,折数又与速度、浪费、相邻误差、累积误差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现有的卷筒纸印刷机所配套的折页机,只能折16开以上,对于32开只能折成双联,这无形中增加了印版的数量和工序的复杂化);所以印刷机滚筒直径不能加大,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同时滚筒“空当(缺口)”的难题又使设备零部件大量增加,但仍然效果不佳。卷筒纸胶印机由于配带折页设备而影响了其速度与效率。同时书刊页码数不能正好是版面码数的整数倍,(就像人民日报是16版,而书刊内容只有15、14、13直到1版,怎么办?),更无法处理插页等(如加个彩页),而使操作艰难、浪费严重。由此带来的装订工艺就有了无法弥补的缺陷,再加上纸页本身温度(室温)与热熔胶使用温度(170摄氏度左右)相差太大,不能很好地渗透,使那些即使增加了锯口,但仍然无多大粘接面积的对接粘接书刊,翻阅几次,前口就有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掉页 [可去图书馆看看每年1、2月份印刷的彩色期刊] 。同时锯口的深度,又制约着书刊的平摊性能。最后一道工序的成品三面裁切,又一次大量地浪费纸张及胶料。以国家标准及机器设备规格计算,最为理想的纸张利用率为(130*184*32)/(787*1092)=89.066% 如使用国际标准规格,利用率更低。规格的统一是重要的:就象活字印刷一样,在北宋年间就由布衣毕升发明,其间也经历了泥、木、铜、锡等材料与工艺方式的变迁,但是直到活字印刷发明400多年以后,德国的谷腾堡经过工艺的改进,使用了铸字用的字盒和铜字模,使铸字的规格易于控制,才使活字印刷快速发展起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的基础…… 几种设备的主要部件[规划、设计、施工图(CAD图带有所需数据)]都已齐备,市购标准件如电机、液压缸、螺丝等的具体规格还需要买一些产品具体试验(我计算不出)或者找专家咨询。加工可以委托一些机械制造类企业。
中国创业投资网(www.wineas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