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国家专利----两厢/三厢互换式新型汽车
  • 国家(国际)发明----可调式24区时国际表--
  • 压缩空气、煤气混合喷射燃气灶
  • 出租车内验钞\照明多用顶灯
  • 汽车仪表台各项指标语音警示系统()
  • 卷闸片简易定位装置及快速制作工艺
  • 建筑物室内天花通风新技术转让
  • 用于机动车及机动车证照管理的条形码系统
  • 防感染节水阀(卫生节水阀)
  • 国家专利------多刻度盘钟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无形防盗网及不锈钢玻璃管报警防盗网新技术诚征全国合作代理商<%=id%>

    专利名称 无形防盗网及不锈钢玻璃管报警防盗网新技术诚征全国合作代理商  
    专利号: 2005201285930.6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专利权人: 左正松  
    联系人 左正松   电话 0756-8529859  
    传真   OICQ    
    手机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地址 珠海明珠路2039-87-701  
    所处省份 广东 -- 珠海  
    专利领域 新材料  
    技术水平 国际领先
    所处阶段 产业化阶段  
    专利说明及技术指标 无形防盗网及不锈钢玻璃管报警防盗网新技术诚征全国合作代理商

    我们新发明的美佳安专利技术一---无形防盗网(专利号2005201285930.6),玻璃管安装于窗外左右上三周,一旦盗贼由上吊下或左右攀爬都会报警,窗台踏板也因踩压而报警。采用独立内藏式干电池报警装置,更具有隐蔽性,用电省(电池可用一到两年),不受市电停电的影响(防止盗贼下手时关电和拔电话线),报警时声音洪亮(高达120分贝),震慑和吓退盗贼,引起自己、邻居和保安人员注意,也可以匹配红外监视和自动拨号报警装置通报你本人或110及保安室,或*监控。报警器并配置了低电压自动检测预报装置,做到了万无一失。
    本技术防盗网即可以在禁止安装实体防盗网的地区新安装(如图1),也可以在传统防盗网外加装,所以应用市场更大.因传统的不锈钢防盗网防盗性能很差(用一种旋转切割器悄无声息轻而易举锯断,用千斤顶可以撬开爬入),如果将这种无形防盗网装于现有传统的不锈钢防盗网外(如附图2),则可以 阻止以上行为的实施,达到保护安全的目的.
    美化窗台,窗台报警装置上贴上绿色地毡和鲜艳的假花,看上去如春色满园,爽心悦目,还能避免雨水飞溅造成的室内进水和雨水引起的噪音。

    专利新产品二----不锈钢玻璃管报警防盗网(专利号200520060290.5),采用高分子复合报警材料和高科技电子元器件精心设计制作而成,具有美观大方、结构牢固、安全可靠、视野开阔等优点。该产品以不锈钢管为外壳,以玻璃管为内胆,玻璃管内有高分子复合导电材料涂层,使得全网形成一个电流回路,一旦盗贼对不锈钢管施力(撬弯或锯断),都会造成玻璃管破碎,使得回路断开而引发报警器电路接通而报警(如图3)。并设有机械式辅助报警装置,做到电子式、机械式双保险。 

    中国创业投资网(www.wineast.com)
    应用前景 本技术防盗网即可以在禁止安装实体防盗网的地区新安装(如图1),也可以在传统防盗网外加装,所以应用市场更大.
    由于这是一项专利技术项目(专利号200520060290.5),具有独一无二(发现仿制可以举报索赔,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仿造该技术,一经发现,既可以以侵权论,最高可要求赔偿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的优势,价格无竞争(实行全国统一指导价),其独家经营的价格和市场发展空间可想而知。这是将来市场大力推广的专利技术产品----第二代防盗网,这将是防盗网的一次革命,不久的将来,不管你站在城市、乡村的那一个角落,放眼望去,到处都会有第二代防盗网的身影。  
    专利人/单位
    介绍或备注
    自我介绍:发明了数项专利技术 ,自办企业生产遥控器和报警器和一些专利技术新产品所专有专用的关键零部件,现还有两种新型报警防盗网技术的产品和家电和汽车方面向全国转让技术,推广成果,共享财富.
     
    转让与许可方式 专利转让, 其他 
    转让价格 18万元(人民币)  
    其他合作方式 区域代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