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阿基米德螺旋转轮
  • 空气减震器
  • 微型活塞式压缩器
  • 气液直线移动马达
  • 玉米碾碴机
  • 多用液压手动千斤顶
  • 车辆惯性动能储存加速器
  • 立式烘干机的自动化控制装置
  • 可自动关闭的加水开关
  • 汽车防碰撞自动化缓冲装置 汽车防碰撞缓冲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无轴封电动离心泵<%=id%>

     
     
         项目名称:无轴封电动离心泵
         所属技术领域:机械、加工、设备
         专利号:03213771.0
         所有权人:沈阳格林熙尔泵业有限公司
     
    技术领域 本项目涉及一种无轴封离心泵,即无泄漏离心泵,是利用自有专利技术开发的系列产品。 技术概况 传统的离心泵是通过联轴器或者同轴配置与电动机组合才能发挥其功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和离心泵输送流体介质是固定不变的使用模式。由此而来“轴封泄漏”和“机组效率低”、“机组连续运转时间短”成为不可避免的缺陷。本专利就是改变电动机和离心泵传统的结构和固定不变的使用模式。通过创新组合设计,构成一种新的、具有独立结构和有效功能的产品,实现机泵合一,具备无轴封装置的特点,从而解决“轴封泄漏”和“机组连续运转时间短”的缺陷,同时可使机组效率有明显提高。这是一种全新的离心泵。 开发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都将是国家重点投资和建设的行业。石油化工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都需要设计技术先进,质量满足使用要求的泵类产品。目前全国约有几百家炼油厂,几千家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厂,更多不同规模的无机化工厂,需用大量的工业泵。据从中国石化总公司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一套大型石化装置或炼油装置要用近千台的各类工业泵。如此众多的石油化工企业,仅装置用泵更新的需求量就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同时,中国石化总公司对泵制造商提出的要求中,就把开发无泄漏泵和提高泵的连续运行时间列在前两位。由此可见开发无轴封离心泵是十分必要的,市场需求的前景是很好的。 市场及社会效益分析 基于无轴封离心泵的技术特点,对该系列产品的经济效益说明如下: 1、无轴封和动力传递装置,泵的机械损失小,效率高于同规格的传统泵5-8%,节能效果明显。 2、无悬架、无联轴器、无共用底座,泵重量低于同规格传统泵组约20%以上,节省材料费用明显。 3、泵的构成零件少,消耗制造工时少,泵制造成本明显低于传统泵组。 4、无轴封装置,减少停机维护时间,泵的连续运行部分时间明显高于传统泵组。提高了设备开动率,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 5、无轴封离心泵市场需求紧迫,需求数量很大,所以实现无轴封离心泵产业化是完全可能的。一旦实现产业化,制造商的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据中国通用机械泵行业统计资料,2003年度行业统计范围内的泵制造厂家,离心式化工泵,油泵的产量超40万台(较多的中、小型工业泵厂制造的产量并未统计在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产品的低成本两大因素,构成了无轴封离心泵系列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无轴封离心泵项目还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1、无轴封离心泵项目的实施,可推进石油化工行业各企业的技术进步,可以解决对某些落后传统泵的改造,降低能耗,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无轴封电动离心泵可实现真正的零泄漏,不会出现因流体介质的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企业可以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同时也杜绝对大气和自然环境的污染。既有利于职工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无轴封电动离心泵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泵效率高于同规格的传统泵5%以上,有一些规格泵的动力配置可比传统泵组的配置降低一个档。 4、无轴封电动离心泵运行产生的噪声明显低于传统泵,对生产环境和操作人员都无损害,更适用于对噪音有严格要求的场所。 5、无轴封电动离心泵项目的实施,有可能在泵行业引发一次泵产品的设计革命,推进泵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6、合作方式 (1)股权式合资经营 (2)技术一次性转让 (3)其它方式 股权式合资经营(小型例) (1)总投资:1000-1600万元 (2)销售收入:1600-3000万元 (3)投资利润率:。36.2% (4)投资回收期:3年
      沈阳格林熙尔泵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韩毅
    联系电话:024-25110155,13904055195,13940315997
    传 真:024-25864887,25608128
    Email: 网 址:
    地 址:(110021)沈阳市铁西区热工街号353室 发布日期:2004-10-1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