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专利产品活性炭纤维高效有机废气吸附回收装置转让
  • 水溶型聚氯乙烯弹性防水胶制造方法
  • 废弃垃圾制造永久性下水道井盖
  • 土壤保墒剂
  • 智能周界高压电网系统
  • 除灰水脱硫法
  • 饰品或人造盆景的制作工艺方法
  • 家庭可再生能源协同供应系统
  • 高保护射频式电子智能燃气灶
  • 冷却水系统除垢灭菌的方法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调温器<%=id%>

     
     
         项目名称:调温器
         所属技术领域:能源、采暖、炉灶
         专利号:02247156.1
         所有权人:
     
        调温器

        专利号:02247156.1

        本专利是一种节能空调,用地球作调温的能源,把地球深处的水经过调温器就可调温了。
        产品简介:夏日炎炎,酷暑难熬,许多家庭都希望拥有一台理想的空调,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一般空调价格高,耗电大,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再加上现在国家电力资源缺少,一到高温天气,由于作降温的空调使用起来,电力资源大大缺乏,使很多地方都停电,现在的生活要是没有电,根本不能正常生活,再加上是高温天停电,那停电的地方的人们就不能正常生活了,所以,如何节约电力资源,是当前的一件大事。
        调温器不用氟利昂等制冷剂,没有任何化学污染,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环保健康的要求。采用天然能源,减少了一般空调压缩机大功率耗电,运行费用极低。家家户户买得起,用得起,国家的电力资源也可大大节约,可把更多的电力资源用到工业上去。同时,可为全世界禁止使用氟利昂提供了最佳换代产品。
        调温器的结构如下:先做一只与汽车散热器一样的调温片箱,风扇放在调温片箱的前面,用铁板或塑料板把调温片与风扇连起来,使风扇排出来的风都是经过调温片箱吸过来的,调温片箱的上面有一个进水口,使用时,只要把地下的水,放入调温片箱,风扇一开,外面的风一经过调温片箱,风就会立即调整温度,风扇排出来的风就可调温了。如下半年要升温,感觉地下的水不够热,那可把上面的进水口关住,那个在调温片箱下面的煤气灶可打开,等调温片箱里的水温适合了,再打开风扇就可升温了。
        调温器的使用方法:一般农村地下水是都有的,一户人家只需有一口井,一只水泵,一只水箱,就可使五六个房间的调温器使用,如井大,水大,水箱也大,那可供应的更多。
        本人已试过,一吨水可供一只调温器工作80分钟,一吨水用水从井里抽到水箱里,只要0.1-0.2度电。也就是一户人家只要有一口井,用水把水抽到比房子高的水箱里,每一间房子只要用一根水管从水箱里把水引过来,进入调温器就可调温了,水箱可根据各地各户人家不同条件来做。如用塑料桶,可在塑料桶的外面用软泡沫包住,如打水池,可在水池里面替上硬泡沫,泡沫是隔冷隔热的,用泡沫住水,可使地下水抽到水箱里后,温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山区的人可用很凉的溪水降温。
        现在,江苏省常州市芙蓉镇也有一家企业在生产另一种水温调温器。他们的水温调温器与本产品的调温器结构上是不一样的。它的结构与一般的空调结构差不多。不过用水换了氟利昂化学剂,它也是风在后面,调温片在前面,这样风扇排出来的风要被很紧密的调温片挡住。本调温器用风扇把风吸过来,外面的风很自然的被吸过来,不太会被调温片挡住,这样一来,用吸引法风扇的风力就不大会受影响。
        本调温器的成本低,费用更轻。江苏的水温空调器,一只水泵只能用只水温调温器,况且它的成本、费用都比本调温器高。
        以上所说的是用在一般农民自己的房子里,这里讲一般的小城镇的使用。小城镇的用法是,在小城镇的旁边造一个小自来水厂,此厂可在当地水源最近的地方取水,因为水越深越可作调温,像夏天农夫山泉72米以下的水水温只有12℃。此小自来水厂的水管从地下调过来,送给每户人家,这种小自来水厂抽过来的水,一般水费要0.2-0.3元,此水被用作调温过后,还可作生活用水。一般家庭一天吃一百斤水够了,其他水主要用在洗衣服、洗澡、洗菜等方面,如把用调温过的水作生活用水,此水如不作调温用,也可在平时作生活用水。水费一年可省很多。
        本专利转让面谈。
        注:但如像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是不太适应的。
     
    联系人:冯惠军
    联系电话:0575-4088784 13185561952
    传 真:
    Email: 网 址:
    地 址:(312030) 发布日期:2005-11-14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