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提供流化风的一种方法
  • 水煤浆燃烧装置
  • 以煤气为热源的焚烧法处理焦化厂污水工艺方法及焚烧装置
  • 水火管正反对流燃烧锅炉
  • 一种不用传动装置的自动给煤三回程家用炉
  • 一种多功能节煤炉
  • 汽油、煤炭一体化炉及配套列管式、板式水壶
  • 肺炎衣原体检测用抗体
  • 智能发动机
  • 可调式脚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聚合烯烃的方法、聚烯烃以及由其制备的薄膜和制品<%=id%>


    分 类 号: C08F10/00
    颁 证 日:
    优 先 权: 1999.6.25 US 60/141,141;1999.8.31 US 09/386,546
    申请(专利权)人: 伊斯曼化学公司
    地 址: 美国田纳西州
    发 明 (设计)人: R·R·福特;小R·K·斯图尔特
    国 际 申 请: CT/US99/24233 1999.10.14
    国 际 公 布: WO01/00691 英 2001.1.4
    进入国家日期: 2002.02.25
    专利 代理 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 理 人: 邰红
    摘要
      提供了一种聚合烯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使生成的聚合物产物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的特定化合物的存在下,使至少一种烯烃与至少一种茂金属催化剂进行接触。还提供了一种使聚烯烃的分子量分布变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烯烃、至少一种茂金属催化剂和此处特定的化合物进行接触。还提供了聚烯烃和由其制成的薄膜和制品。
    主权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聚合至少一种或多种烯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聚合条 件下使至少一种或多种烯烃与至少一种茂金属催化剂以及至少一种助 催化剂组分和选自下面的化合物进行接触,所述茂金属催化剂包括至 少一种具有至少一个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环戊二烯基、取代或未取代 的戊二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取代或未取代的膦杂环戊二烯、 取代或未取代的胂杂环戊二烯、取代或未取代的硼杂苯的部分的过渡 金属组分;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 (a)锗、锡和铅的氧化物; (b)氰(C2N2); (c)式CE或C3E2的碳的氧化物或亚氨化物,其中E=O和NR,R 为氢、卤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 氢原子的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 个非氢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 50个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d)含有硫、硒或碲的碳、硅、锗、锡和铅的硫属元素化物; (e)含有多于一种硫属元素的碳、硅、锗、锡和铅的硫属元素化 物; (f)具有式C(E)(X)的碳、硅、锗、锡和铅的硫属元素亚氨化物, 其中E=O、S、Se、Te或NR;X=NR’,其中R和/或R’为氢、卤素、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硼烷基; (g)具有式C(E)X2的碳、硅、锗、锡和铅的硫属元素卤化物或偕 卤代亚氨,其中E=O、S、Se、Te和NR;R为氢、卤素、最多可含有 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最多可含 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并且X为卤素; 2 (h)单质形式的磷、砷、锑和铋; (i)氮、磷、砷、锑和铋的氧化物; (j)氮的含氧酸或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k)式EnXm的卤化物,其中E为氮、磷、砷、锑或铋,X为卤素 或拟卤素,n=1-10,m=1-20; (l)通式为EnYm的氮、磷、砷、锑和铋的硫属元素化物或亚氨化 物,其中E=N、P、As、 和Bi;Y=S、Se、Te和NR;n=1-10;m=1-40; R为氢、卤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 非氢原子的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或最多可含有 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m)式EnYmXq的氮、磷、砷、锑和铋的硫属元素化物或亚氨化 物,其中E=N、P、As、 和Bi;Y=O、S、Se、Te和NR;X为氢、 卤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 的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 氢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 个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n=1- 20;m=1-40;q=1-40;R为氢、卤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 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 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 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n)磷属元素间化合物; (o)通式( R2)x的磷腈,其中R=卤素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 子的烷基或芳基,x至少为2; (p)通式A(E)X3的化合物,其中A=P、As、 和Bi;E=NR或 CR2,R为氢、卤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 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 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 3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硼烷基;并且X为氢、卤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 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 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 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 氢原子的硼烷基; (q)磷属元素氢化物; (r)单质形式的氧、硫、硒和碲; (s)硫属元素间化合物; (t)式EnXm的含有一种或多种硫属元素和一种或多种卤素的化合 物,其中E=O、S、Se和Te;X为氢、卤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 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 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 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 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n=1-10,m=1-20; (u)通式EOX2的化合物,其中E=O、S、Se和Te;X为氢、卤 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 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 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v)通式EOX4的化合物,其中E=S、Se和Te;X为氢、卤素、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 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w)通式EO2X2的化合物,其中E=S、Se和Te;X为氢、卤素、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4 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 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x)硫-氮化合物; (y)式S(NR)nXm的化合物,其中n=1-3;m=0-6;X为氢、卤素、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芳基、 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 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并且R为氢、卤 素、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 芳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甲硅烷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 原子的烷氧基、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氨基、最多可含有50个 非氢原子的硫代酸根或最多可含有50个非氢原子的硼烷基; (z)硫的含氧酸、过氧酸及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aa)硒的含氧酸、过氧酸及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 )碲的含氧酸、过氧酸及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cc)硫属元素氢化物; (dd)单质形式的氟、氯、溴、碘和砹; (ee)卤间化合物、含有其阳离子的盐及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ff)含有多卤化物阳离子和/或阴离子的盐; (gg)homoleptic或heteroleptic氧化卤、含有其阳离子的盐及含有 其阴离子的盐; (hh)含氧酸和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ii)卤化氢; (jj)NH4F、SF4、 F3、AgF2、KHF2、ZnF2、AsF3及含有HF2-阴 离子的盐; (kk)氢卤酸; (ll)He、Ne、Ar、Kr、Xe和Rn的氧化物、含有其阳离子的盐及 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5 (mm)He、Ne、Ar、Kr、Xe和Rn的卤化物、含有其阳离子的盐 及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 )He、Ne、Ar、Kr、Xe和Rn硫属元素的卤化物、含有其阳离 子的盐及含有其阴离子的盐; (oo)通过使选自水、醇、硫化氢和硫醇的物质与上述化合物及含 有其相应阴离子的盐的任何物质进行反应得到的产物; ( )有机过氧化物; (qq)水;和 (rr)其混合物, 其中所述化合物的存在量足以使所得聚合物产物的分子量分布 比没有所述化合物时所得的分子量分布大于2的聚合物产物的较窄。 6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