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真空发生装置
  • 新型真空机
  • 抽油机的平衡装置
  • 压缩机的高效阀组件
  • 往复式压缩机的吸气装置
  • 涡旋压缩机的涡旋部分冷却剂防泄漏装置
  • 机械泵
  • 涡旋式压缩机的高、低压区隔离机构
  • 太阳能风能变为气压能和用气压能提水的机械装置
  • 污染空气净化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增压流体的供给和排放方法<%=id%>


    分 类 号: F15B3/00 23Q1/72
    颁 证 日:
    优 先 权: 2001.10.9 JP 310993/2001
    申请(专利权)人: 克斯美库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 日本兵库县
    发 明 (设计)人: 有里明
    国 际 申 请:
    国 际 公 布:
    进入国家日期:
    专利 代理 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 理 人: 王彦斌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压流体的供给和排放方法。当供给液压油由第一供给和排放口(51)至第二供给和排放口(78)时,首先,工作板架(2)下降至工作台(1),以及插座(21)的第一止动元件(45)进入与插头(22)的第二止动元件(67)的对接接触,从而在第二止动元件(67)和插头(22)的检查活门室(70)内的检查元件(72)之间形成一个接触间隙(B)。此后,工作板架(2)借助锁定器件(3)固定至工作台(1)上。随后,在第一供给和排放口(51)处的液压油通过检查活门室(70)供给至第二供给和排放口(78),以及在此之后,排放至外部区。
    主权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供给和排放增压流体的方法,此方法包括第一组件(1),它 具有第一耦合件(21)和第一供给和排放口(51),第二组件(2),它具 有第二耦合件(22)和第二供给和排放口(78),以及锁定器件(3),它 在锁定状态(X)和非锁定状态(Y)之间转换,从而使第一组件(1)和 第二组件(2)彼此固定和分离,此第一耦合件(21)具有在流动通道(44) 内的第一止动元件(45), 此第二耦合件(22)具有在流动通道(66)内的第二止动元件(67), 在检查活门室(70)内的检查元件(72),以及弹性元件(73),它推动 检查元件(72)接近检查活门座(71), 本方法还包括起动器件(59),它强迫地开启检查元件(72),顶住 弹性元件(73), 当供给增压流体由第一供给和排放口(51)至第二供给和排放口(78) 时,本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首先,带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彼此接近,从而气密地 贯通第一流动通道(44)与第二流动通道(66),以及带动第一止动元件 (45)进入与第二止动元件(67)的对接接触,以形成在此对接接触状 态下第二止动元件(67)和检查元件(72)之间的接触间隙(B); 随后,转换锁定器件(3)至锁定状态(X),从而使第一组件(1) 和第二组件(2)彼此固定,在此状态下,供给增压流体至第一供给和排 放口(51),从而通过第一流动通道(44),第二流动通道(66),检查活 门座(71)的内部区,以及检查活门室(70)供给增压流体至第二供给 和排放口(78);随后通过弹性元件(73)的推动力带动检查元件(72) 进入与检查活门座(71)的紧密接触;以及 在此之后,排放在第一供给和排放口(51)处的增压流体至外部区, 以及转换锁定器件(3)由锁定状态(X)至非锁定状态(Y),从而使第 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彼此分离, 与上述相反,当将已供给至第二供给和排放口(78)的增压流体排 2 放至第一供给和排放口(51)时,此方法具有下列步骤: 首先,带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彼此接近,从而气密地 贯通第一流动通道(44)与第二流动通道(66),以及带动第一止动元件 (45)进入与第二止动元件对接接触; 随后,转换锁定器件(3)至锁定状态(X),从而使第一组件(1) 和第二组件(2)彼此固定,在此状态下,借助起动器件(59),通过第 一止动元件(45)和第二止动元件(67),以上述的顺序由检查活门座(71) 分离检查元件(70),从而排放在第二供给和排放口(78)处的增压流体 通过检查活门室(70),检查活门座(71)的内部区,第二流动通道(66) 和第一流动通道(44)至第一供给和排放口(51);以及 在此之后,转换锁定器件(3)由锁定状态(X)至非锁定状态(Y), 从而将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彼此分离。 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