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彗星尘埃分析又有新发现
  • 英科学家想唤醒火星生命
  • 镜头用软件来替代:手机摄影面临重大技术革命
  • 生命种子有可能从天而降
  • 土星辐射条纹可能源于闪电
  • 迈向商业化的基因测序
  • 澳专家找到控制苹果变红基因
  • 美科学家测定黑洞旋转速率
  • 《科学美国人》杂志点评2006
  • 英政府预测未来机器人将获得公民权利(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世界

    飞机:没有翅膀也能飞

    宇宙1号”太阳帆,就是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薄膜来捕获太阳发出的光子,光子从薄膜上反射,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宇宙1号”在太空中飞行,这与肖耶的引擎工作原理大致相同。不过,这张面积为600平方米的太阳帆获得的作用力只有千分之三牛顿,虽然能够推动飞行器在太空中前进,但是在地球上却仅能承受一根羽毛的重量。

      而肖耶的目标,就是要研制一台动力十足的电磁发动机。

      在工作室里,肖耶展示了电磁发动机的原型,主要由一个微波产生器(磁控管)、一个密闭的铜制大圆筒、装有冷却剂的导管以及电源线构成,没有任何移动的零部件,也不需要燃料。磁控管发出的微波被导进铜制圆筒内,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圆筒的内壁产生微弱的辐射压。根据微波的波长制造容积合适的圆筒,形成共鸣腔,这时候的圆筒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箱”。肖耶表示,圆筒的Q值(品质因数)非常关键,它决定了整个系统中的能量有多少将转变为热能散发,Q值越高,能量损失就越小,形成的辐射压也就越大。另外,圆筒的直径也很重要,圆筒越大,微波的传播速度越快,而在较小的圆筒内,微波会因为不断“碰壁”而减慢速度。因此,肖耶将圆筒的形状设计为一头粗一头细,两端辐射压的差值就是推力的来源。

      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推进系统消耗1千瓦电能,可以产生0.016牛顿的推动力。肖耶研制的第一个电磁发动机原型Q值为5900。他计划将第二个原型的Q值提高到50000,以保证其产生的推动力能够达到0.3牛顿,这是“宇宙1号”太阳帆所获得动力的100倍。对于地面移动装置比如汽车来说,这样的作用力虽然远远不够,但是对于航天器而言,这种推进系统却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意义。

      英国贸易与工业部为此项研究投资25万英镑,同时委托空间工程师约翰•斯皮勒对肖耶的研究成果进行独立审核。斯皮勒表示,这款电磁发动机的设计非常实用,经过进一步改进和可靠的飞行测试后,将很容易应用于空间探测器的推进系统。

      带着他的发动机原型、实验所取得的测量数据以及审核结论,肖耶正在同航空业接洽。美国空军已经参观了他的实验室,一家中国公司也在同他协商购买推进器的知识产权事宜。

      在下一阶段的改进工作中,肖耶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推进系统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装置,这就意味着要解决微波的能量泄漏问题。由于微波在铜制圆筒内遇到电阻时会转化为热能,产生的推进力也将随之减弱,因此,通过提高圆筒的超导性能,消除电阻,就可以阻止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目前,德国的物理学家已经在利用超导金属筒研制Q值达到几十亿的粒子加速器,如果肖耶的圆筒也具有同样的性能,那么由此产生的推动力可以达到3万牛/千瓦——这足以抬升起一辆大型车了。

      但是,制造粒子加速器的金属铌的超导临界温度接近绝对零度(-273.15℃),对于发动机引擎来说,保持这样的低温条件很不现实。因此,肖耶试图找到超导临界温度较高的材料制造圆筒,并利用沸点为20K(-252.8℃)的液态氢作为冷却剂。同时,他也在尝试使用沸点为77K(-196℃)、更易于控制的液态氮取代液态氢来制冷。

      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超导性能外,材料的可塑性也重要。微波产生的巨大作用力很容易导致圆筒变形,肖耶考虑将在材料设计中添加陶瓷,并确保陶瓷能够牢固地贴合在圆筒内壁,同时在低温环境下不会碎裂或者剥落。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整个引擎的加速问题。肖耶的测算结果显示,一旦推进器开始发动,能量损耗的速度快于能量补给的速度,它将很快耗尽圆筒内储存的所有能量。也就是说,当静止的引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时,随着速度加快,推力将逐渐减弱。肖耶表示,这种微波发动机更适合于使飞行器在空中保持盘旋状态,如果在飞行器的尾部加上一个大风扇或者一个涡轮机,就能够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帮助飞行器加速前进。涡轮机可以使用氢燃料电池,生成的电能还能为微波产生器提供能量。

      肖耶希望能够在两年内推出首个微波推进系统。他计划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与航空业合作,如果进展顺利,他相信两年内就可以发射飞行器进行测试实验,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他预计,在未来10年间,采用微波推进引擎将帮助航空业节省150亿美元。当然,这种新式引擎能否成为车轮和机翼的终结者,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