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学家实现6离子薛定谔猫态
  • 火星气候恶劣但可能曾有生命
  • 隼鸟可能根本没采集岩石样品
  • 卡西尼号传回土卫五详细照片(图)
  • 世界上最小的孔比人的头发丝细很多(图)
  • 为什么显示器会损害视力?(图)
  • 鼠脑中长出人脑细胞
  • 原子和光子间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
  • 科学家首次测定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
  • 新加坡开始试验通过互联网传送触觉(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世界

    物质内部电磁场结构非常复杂(图)

    数量级间隙条件下进行的,在30多年之后实验技术有了巨大改进,现在已具备在更小距离上直至原子大小上检验这一效应的条件。 图2

      德国奥登堡卡尔•冯•奥谢茨基大学的一组物理学家正在从事这一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已经发表。将超细温度传感器“埋藏”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中,他们研制成一台小型扫描温度显微镜(见图1),将这枚探针放到炽热物体表面附近,科学家测量探针纵向的温度分布,并计算出热传导效率。

      曲线图(见图2)表示被研究物质(黄金)热流与物质表面距离的关系,在距离约为100纳米时可观察到测量结果的明显波动,而在小于10~20纳米距离时,测量结果明显低于计算值(用虚线表示)。

      德国物理学家利用扫描热显微镜测量了间隙从200纳米至1纳米(仅比原子直径大几倍)时的热传导效率,结果发现一种意外效应,在间隙从200纳米减小到10至20纳米时,热传导系数按照理论正常增长,但是随后增长会停止。研究者证实,在公认理论范围内只有一种可能性来解释这一效应,即在物质中存在某种自然长度,这长度(对于金属)约为100纳米,热辐射不是由单一原子或电子激发的,而是由整个区域——同样大小的“电磁气泡”激发。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准确程度有多高,将来才能表现出来,但是这一发现本身非常令人感兴趣。连续介质中单一的“自然”大小正是原子的大小,但似乎并不是很明显。应该指出,除了取决于进一步理论研究之外,在设计纳米工艺装置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实验结果。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