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能源和环境实验室的工程师霍华德·赫尔佐格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浓缩二氧化碳已经出现短缺,虽然有太多的二氧化碳漂浮在空气中,但是捕捉、压缩处理然后运输,都需要大量财力投入。此外,深埋地底的液态二氧化碳带来的风险也不容低估。一方面,石油或者天然气勘探作业如果不小心将其解压,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有可能从地底岩石裂缝中逸出,存积在地窖中,因其无色无味,十分危险。
2.从空气中过滤二氧化碳
可行性:4成本:$$$风险指数: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学中心的物理学家克劳斯·拉克纳于1999年3月在一个国际煤炭和燃料技术专题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过滤出去的方案,但却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他提议建造一些大型过滤器,当风吹过时,二氧化碳分子将被吸附在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钙等化学物质上,然后通过第二道程序将其分开,吸附剂仍在过滤器中循环使用,而分离的二氧化碳则另外处理。
目前,全球研究技术公司创始人艾伦·莱特与拉克纳合作,正在研制过滤器原型,预计完整的过滤系统至少要两年以后才能问世。这种过滤器安放地点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捕捉”二氧化碳的地方都很方便使用。拉克纳估计,一台大型等离子电视屏大小的过滤器一年可过滤二氧化碳约25吨,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年均“制造”的二氧化碳量。一个高200英尺、宽165英尺的工业用过滤器每年可过滤二氧化碳9万吨。
有专家对二氧化碳和吸附剂的分离环节提出异议,认为这一过程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提供动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稀薄,过滤方案将消耗大量的能源。此外,要想将人类活动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都“捕捉”过滤,需要的过滤器覆盖面积会相当于整个亚利桑那州。
3.为海洋“补铁”
可行性:10成本:$风险指数:9
2002年1月5日,加州圣地亚哥斯科瑞普斯海洋学研究院的一艘科研船从新西兰出发驶向南洋,这片将南极与地球其他地区分隔开来的带状海域寒冷而多风暴。科学家在那里将随船运载的6000磅铁粉倒入了海水中,目的就是为了证实由海洋学家约翰·马丁提出的一个假设。富含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南洋海域却没有海生物存活,马丁认为,原因很简单——南洋“贫血”,缺乏浮游生物生存所必需的铁元素。只有为其“补铁”,才能使可以消耗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为地球降温。
参与此次南洋科研活动的海洋学家肯尼思·科勒表示,这个计划成功地证实,相对少量的铁元素可以促进海洋中浮游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由于对深海环境缺乏必要的了解,科学家不敢贸然进行大规模实验。今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新西兰国家水资源和大气研究所以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将在新西兰举办研讨会,届时科勒将和其他科学家共同商讨如何开展下一步研究。
到目前为止,为海洋“补铁”是缓解二氧化碳排放最为简便而且成本最低的技术手段。据科勒估计,1磅铁可通过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从而消耗掉10万磅二氧化碳。即使这一过程的有效率只有1%,处理半吨二氧化碳成本也不过10美分。
但科学家担心的是,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消耗二氧化碳的同时,海洋中的其他营养物质也不可避免地被吸收,从而对整个海洋生物链造成影响。
4.将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可行性:7成本:$$风险指数:3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储藏地之一。数百万年前,这里是一片巨大的海洋。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与其他化学物质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如今的石灰岩。但是,大自然的演变是漫长而缓慢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材料科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则找到了加速这一过程的新方法。他们用含量丰富并且成本低廉的蛇纹石或者橄榄石作原料,加入催化剂,经过被称为“矿物碳酸化作用”的化学反应后使经压缩处理的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转变成为碳酸镁。
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处理二氧化碳需要消耗大量的蛇纹石或橄榄石,一个工厂就可能挖空一座山。而且,把1吨二氧化碳转化成石头的成本预计在70美元左右,研究人员认为代价过高。最重要的是,这一化学反应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原本是为了消灭二氧化碳,结果却陷入了不得不燃烧化石燃料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的怪圈。
5.增加云层的反照率
可行性:6成本:$$风险指数:7
有些方法是通过折射或者过滤太阳光来达到为地球降温的目的的。
地球有1/3的海洋上空被层积云覆盖,其中大部分海洋位于热带地区。云是由水蒸气和空气中的灰尘或者细微颗粒附着在一起形成的,细小的盐粒常常被用来实施人工降雨,雨后的云层显得更为白净,其反照率随之增强,也就是说,更多的太阳光能被洁白的云层反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约翰·拉瑟曼表示,只需将3%的层积云反照率提高,使其像镜子一样把太阳光反射回去,就足以抑制全球变暖。
拉瑟曼在1990年首次提出这一想法,200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Tyndall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地理工程学研讨会上,他的方案得到资助。他与英国爱丁堡大学从事工程设计的名誉退休教授斯蒂芬·萨尔特合作,由萨尔特负责设计建造无人驾驶小艇。这些小艇以风为动力,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导航,游弋在热带海洋中,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向天空喷射盐雾。每艘小艇配备4个60英尺高的回旋轴,看上去如同大烟囱一样,盐雾正是通过其顶部的轮叶喷射出去的。由于缺乏具体的测试数据,萨尔特目前还不能确定到底需要多少艘小艇才能缓和全球变暖的趋势,他预计大概数量在5000到30000艘之间。
利用小艇喷射盐雾进行人工降雨来提高云层反照率的举措实施起来操作性强。但萨尔特担忧的是,通过蒸发海水而喷射出来的盐粒过于细小,不足以形成雨云,在遭遇大干旱的地区此方法很难行得通。
6.用太空镜散射太阳光
可行性:1成本:$$$$风险指数:5
6个方案中最具野心的计划,就是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放置一面巨大的“太空镜”,来阻断并分散太阳光的照射。
美国加州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建议,太空镜可以用直径仅百万分之一英寸的铝线编织成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这张网并不会阻断所有的太阳光,而只是将其中的红外线过滤掉,使之无法抵达地球大气层。
伍德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萌生建造太空镜的想法。一旦放置就位,它就像太阳上的一个小黑点,从地球上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太空镜的操作成本几乎为零,它对太阳光中红外线的屏蔽也不会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任何影响。
伍德估计,阳光辐射如果有1%被太阳镜折射,就可以使地球气候稳定。但这需要建造一面60万平方英里的超大镜子。要想将这个庞然大物送入太空轨道,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而成本投入更是个天文数字。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