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金属弹丸。在岩石被弹丸击碎飞扬时,被筒状装置吸收收集。至12月中旬这三个月的时间里,“雀鹰”将围绕小行星对其进行详细观测采样,然后返回地球。
“雀鹰”的目的地小行星“1998SF36”平均半径为500米,自转周期为12小时。这颗小行星1998年由美国林肯研究所发现,2003年小行星以日本火箭之父“丝川”命名。小行星与地球会合轨道距地球为3亿7800万公里。至今为止人类曾经采集过距地球38万4400公里的月球岩石样本,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实施的采取覆盖水星的大气微粒子的探测器将于2006年1月返回地球。
欧美等国分别制定了大型宇宙空间开发计划,这些大型宇宙开发计划一旦成功,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实现这些计划将花费漫长的时间。日本的宇宙开发计划以中型计划为主,虽然规模较小,但以追求世界第一为目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曾有很多国家计划采集小行星样品,但至今为止还未有成功的先例。如果“雀鹰”能够采集并带回小行星岩石样本,将是世界首次成功先例。
太阳系形成于45亿年前。当太阳系形成后,类似地球这样的大型行星由于重力引起的凝聚和地表变动等反复的变迁,现已全无太阳系初创时期的面目。而无数小行星却由于质量极小,45亿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它们在太阳系形成初始时的状态,围绕着太阳旋转。“雀鹰”的使命就是通过带回小行星的岩石,了解小行星的状态,从而揭开太阳系诞生之谜。
重510公斤、靠离子引擎航行的“雀鹰”是一颗极具冒险精神的探测器。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为开发大型火箭与探测器,共花费了195亿日元研究经费。此前,“雀鹰”已对小行星成功进行了24次拍照。通过对“雀鹰”拍摄的照片和地上电波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地面精密地对“雀鹰”轨道进行了调整。
7月31日,“雀鹰”上一部调整飞行状态的离子发动机发生故障,剩余发动机工作目前正常。根据初期设计,飞行状态由两部离子发动机就能控制,因此7月31日的“事故”不会对“雀鹰”此次飞行造成大碍。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