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将用一个铜质锥体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实验。
这些天,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成了大忙人。这位77岁的老先生,每天都要收集有关“深度撞击”号的中英文资料,和许多天文爱好者交流。对于媒体采访,他更是非常热心,理由很简单:“这是一次绝好的科普机会。”
■ 彗星上冰冻着太阳系的童年
“要问为什么要用探测器去撞彗星,首先得说说彗星是怎么回事。”李竞的话题由此展开。
“人们很早就对这种带着大尾巴的星体产生了兴趣。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古人把彗星当作灾星,说它不是祥瑞之兆。中国过去一有彗星出现,皇帝就要下罪己诏。直到现在,还有人用‘扫帚星’来诅咒别人。” “在人类真正了解彗星的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他根据古人的观测资料,发现有颗彗星大约76年出现一次,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对彗星的研究,促进了天体力学的发展,使人类几百年来积累的科学成果成为一门学科。天体力学在航天事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神舟’飞船上天,将来实施‘嫦娥奔月’计划,轨道设计都要用到天体力学。”
“但是,彗星本身是由什么物质组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