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和同事杨涛、彭承志等人,通过“自由空间纠缠光子的分发”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纠缠光子在穿透等效于整个大气层厚度的地面大气后,其纠缠特性仍能保持,并可应用于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这一研究成果为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奠定了实验基础。
该项工作以《13公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朝向基于人造卫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为题,发表在4月22日出版的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高度评价了该项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其成功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与此同时,英国《新科学家》等国际权威科技新闻期刊,也纷纷在第一时间详细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
专家介绍,目前广泛使用的远距离通信,需要通过光纤来传输大量光子,但是现有传输方式保密性差、可被*,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则不同,它通过单一光子或纠缠光子来传送信息,根据物理原理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只是光子在光纤中传输时容易因被吸收而严重损耗,要实现远距离的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难度很大。虽然科学家已在光纤量子密码等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但光子大量损耗的问题仍难以突破,使量子密码在光纤中的最大传输距离被限制在100公里左右。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