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没有看到过的猴子照片。只看到一次照片的婴儿看照片的时间和6个月时的一样长,然而那些经受过训练的婴儿却用了更长的时间。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温格说:“衡量婴儿对视觉处理的熟悉程度的一个标准,就是测试婴儿看这个事物所用的时间。”
受过训练的婴儿用了较长的时间观看以前未见到的猴子,显示出他们能够分辨哪些照片是熟悉的,哪些照片是陌生的。
这项研究可以说明,婴儿生来就能够对很大一部分面容进行分辨。然而到了9个月时,他们对面容的识别处理却只建立在更狭窄的模型基础上,局限于他们经常见到的那些。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总是重复地看到同样的东西,因此在婴儿早期时的区分其他种类和种族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例如,如果一个婴儿总是看到亚洲人的面孔,他(她)辨别高加索人等其他种族的能力就会差很多。
研究人员称,在孩子的幼年时让他(她)观看很多其他种族和种类的照片,就可以防止识别能力下降。
帕斯卡里斯进一步发现,甚至研究灵长类的成年人,依然很难通过面孔识别每种猴子。他说:“灵长类学家识别猴子的依据是身体的姿势和毛发上的斑点,但是很难只根据面孔判断它们的种类。”
现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面孔识别能力究竟是天生的,或者是后天学到的,还是二者兼有?
帕斯卡里斯说:“毕竟我们对-大脑的知识掌握得很少。我们知道,控制识别能力的大脑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时环境也对它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哪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认知功能,哪些环境因素却是无关紧要。”
以前已有关于大脑功能适应性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婴儿早期的视觉经历对面容识别技能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温格说:“10年前我们认为,大脑在青春期时逐渐变得成熟,这个观点已成为一条不变的公理。”然而现在科学家却发现,成年人仍然可以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演奏乐器或者从事其他重复性的事物来修改神经元的神经键,从而改变大脑皮层的功能特性。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