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错误的钥匙紧插在锁孔里一样,河豚毒素分子堵住锁孔,阻止了钠离子快速穿过用以传导神经冲动的细胞膜。
我们经常看到,东方??中毒者或被毒性兰鳍章鱼咬伤的游泳者,伤口的周围首先会有刺痛感,这种刺痛感会很快传遍中毒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发麻和发热的感觉,并伴随阵阵的反胃与战栗。由于河豚毒素不能越过大脑中血液细胞的屏障,因此受害者就会处于大脑清醒的无助状态之中。几小时或几天过后,当河豚毒素最终开放钠离子通道时,大多数受害者已经死亡。
微生物杀手
生物界中如此繁多的生物,怎么会形成看似不大可能,而确实又以相同毒素来自卫的能力呢?1984年,穆舍和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家费雷德·福尔曼认为,所有携带河豚毒素的物种都携带有与毒素有关的尚未发现的细菌共生体,也就是说,这是某种或某些神秘的细菌在造毒。当然,起初舆论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
但随后这一想法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日本化学家已经发现了几种能够产生少量河豚毒素的海洋细菌。但实验室里的这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太少,不足以解释河豚以及其他物种产生的河豚毒素的毒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还以实验为根据对日本研究者的发现提出了质疑。
许多研究者认为,食物链污染能够解释大量生物体里都含有河豚毒素的现象。他们认为像DDT沿着食物链级级攀升一样,河豚毒素也游历于相互蚕食的生态网络中,更多地集中于最后一级消费者的组织里。这解释了河豚毒素只集中在食肉动物体内的现象。
正当穆舍的细菌共生体的说法就要被否定时,原先持对立观点的两派科学家都从实验中证实了细菌的确能产生河豚毒素。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