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身藏剧毒的动物杀手(1)(图)
  • 身藏剧毒的动物杀手(2)(图)
  • 身藏剧毒的动物杀手(3)(图)
  • 能闻出癌症的狗
  • 最早的灵长类动物
  • 动物迁徙之谜
  • 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奶牛(图)
  • 大熊猫的觅食习惯与人相同吗(图)
  • 狗与狼是近亲吗
  • 海狮惊人的记忆力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你想当个鸟妈妈吗

    >
      如果你找不到它的巢穴,就把雏鸟放在灌木丛或朝上的枝桠中,免得它们遭到不测。你也可以用开口向上的竹篮给它做一个暖和的窝,里面放些它喜欢吃的食物,然后把你做的窝挂在树上。
     
      或许你在这么做的时候,遗失雏鸟的“鸟爸鸟妈”已经观察你很久了。它们一旦确定你走远了,就会把自己的小“宝宝”接回“家”去。如果你想确认“鸟爸鸟妈”这一行为,可以找一个它们发现不了的地方隐蔽起来,然后用望远镜进行观察。

      如果“鸟爸鸟妈”在两个小时内都没有出现,那么一定是出事了。它们很可能被猎杀了,或是遭受了意外伤亡。此时,就到了你决定是不是要做一个“鸟妈妈”的时候了。当然,你决定领养这只雏鸟时,也得认真确定鸟的种类,因为私自饲养受保护的珍稀鸟类是犯法的。

      如果你决定抚养这只孤苦伶仃的雏鸟,就得学会怎么做“鸟妈妈”了。把“鸟宝宝”带回家后,你可以用一个鞋盒子给它做个温暖的窝,还要把这个窝固定在一个地方,尽量不要搬来搬去。别把雏鸟放在风口,以防止它患呼吸道感染病。鸟儿生病或受伤后,应该及时带它去兽医那里看病。随着鸟儿的逐步成长,需要更换更大的鸟笼。

      喂养雏鸟的技巧

      接下来,你得学会喂养雏鸟了。白天,你必须每隔一段时间给它喂食一次。如果那只雏鸟只有几天大,你大概需要这样喂养几星期才能把它放飞。你每天得给这只小“宝宝”提供适合它吃的食物。它还需要喝新鲜的淡水,你得一天换水3~6次。你还要每天打扫卫生。

      尽管不同的鸟喜欢吃不同的食物,但它们日常的营养摄人是相差不大的。像人类的婴儿一样,雏鸟需要不断补充蛋白质。大部分鸟类基本的食物是肉,因此可以给雏鸟喂生的肾、肝或牛肉,也可以喂它们狗粮罐头。个头大的雏鸟可以喂给它们小块的肉。若是个头小,就需要把食物捣碎了给它们吃。随着鸟儿不断地成长,食物也要不断变得块大些。切好的碎肉要放在冰箱里冷藏起来,定时取出来喂给它吃。

      有时你可以让它换换胃口,给它做一个蛋黄奶糊。方法是,先煮熟一个鸡蛋,然后把蛋黄取出来捣碎。再把碎蛋黄用牛奶混合,制成糊状的食品,就可以喂给“鸟宝宝”吃了。还可以给雏鸟吃奶泡饼干或经过水泡的葡萄干。

      如果你怕“鸟宝宝”饮食单一而导致发育不良,可以给它喂自制的混合食品。这种混合食品的配方为:l/4杯(容积为300毫升)煮熟的碎牛肉、1茶匙乳酪、1/4杯罐装狗粮、1/4个煮熟的蛋黄、半茶匙沙子。混合好后,可以放两份食物到鸟窝里,其余的放到冰箱里冷藏。如果你一次做得比较多,也可以冷冻一部分。鸟儿逐渐长大,它需要吃虫子了。你可以自己动手或用电子捉虫器到野外捕捉昆虫给它吃。

      喂给雏鸟的食物应该不冷不热,与室温一样。你可以用手或用钝头的镊子给鸟喂食。喂食时,用一只手抚摸雏鸟的背和翅膀,用另一只手抬起它的头呈直立状态,轻轻敲打它嘴巴的边缘,让它知道进食的时候到了。然后,把少许食物投到它张开的嘴巴边上。一直喂它,直到它不再张嘴,表示已经吃饱了为止。

      如果雏鸟一开始就拒绝张嘴进食,可以轻轻地掰开它的嘴,然后把食物投到咽喉口,但要注意不要太用力,免得损伤它稚嫩的咽喉表皮。一定不要强行给它喂水,免得把水呛到气管里。

      无论你多么用心地喂养,雏鸟可能最终仍会死掉。当然,这不是因为你照顾不周,而是因为鸟类生命的脆弱。即使是它自己的“父母”照顾它,死亡的可能性也会很大,通常为90%~95%。

      让鸟儿回归自然

      鸟儿长大之后,应该让它先在家里试飞,当然屋子越大越理想。若是鸟儿能飞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到野外放飞了。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去放飞你的“鸟宝宝”,那里应该食物丰富,而且要能看得见其他同类的鸟。养“鸟宝宝”那么久,你一定舍不得和它分开,但是如果你真的爱它,就应该让它回归自然。能飞的鸟被关得时间越短,它的生存本领越强。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