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人们一直以为,大熊猫是独居的动物。但是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秦岭大熊猫的野外研究却表明,大熊猫个体之间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密切。
潘文石的研究小组在最新出版的研究大熊猫的专著中披露了这一发现。这个研究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给野生大熊猫佩带无线电跟踪颈圈,从而取得大熊猫的活动地点、活动概率、季节性迁移、扩散路线、巢域与领域、发情、交配、产仔、觅食等数以万计的最直接而可靠的数据。
潘文石说:“从1989~1998年,雌性大熊猫‘娇娇’共生下5只幼仔,先后组成了5个‘母幼家庭’。我们对其中4个家庭进行了8年的跟踪观察后发现,‘母幼家庭’的‘产生-维持-解体’,是大熊猫社群关系中最基本的结构。”1989年8月,“娇娇”生下“虎子”;当“虎子”发育到31个月龄时,“娇娇”第二次发情、交配并妊娠;于是,这个“母子家庭”开始解体,但无线电定位和野外观察都表明,“虎子”与“娇娇”的巢域始终有很多重叠。
“娇娇”在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又先后生了“希望”、“小三”和“小四”。她和幼仔分别组成的3个“母幼家庭”又重复了“产生-维持-解体”这一过程。
研究小组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