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地区绝迹。
鸵鸟的腿很强壮,它跳跃时可腾空2.5米。鸵鸟跑动时,双翅扇动以协助奔跑,奔跑时一步可跨出8米,飞奔时最高时速可达70千米。但鸵鸟不善长跑,奔跑一般只持续5分钟左右,因为鸵鸟奔跑主要为了避敌,它在遭袭击时,飞速奔跑,能在短时间内逃出险区,无须长时间奔跑。鸵鸟的另一种避敌方法是卧在地面,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种方法常被人讥称为鸵鸟政策,用来讽刺不愿正视危险、明哲保身的行为。然而,如果你也认为鸵鸟的这种避敌方法是不愿正视危险,那就大错特错了。原来,鸵鸟巧妙地利用强烈的阳光照射沙漠表面产生的反射光和热空气的漫反射光形成的强光层来保护自己。它把身体隐蔽在光层之下,头如同一架潜望镜一样窥伺敌人的动向,这确实是保身行为。如果一旦被敌人发现,威逼之下,鸵鸟会奋起反击。它倚仗高大的身躯和强劲的腿,可以跟土人锋利的标枪较量,狮子、猎豹等猛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使它毙命。相对说来,小鸵鸟比较容易被捕捉。非洲上人常常将猎获的小鸵鸟调教驯服,经过训练的小鸵鸟可以骑乘,据说还可用于拉车。
鸵鸟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每年,为了争夺一群雌鸟,两只雄鸵鸟会凶狠地争斗。然后,胜利者向第一位“中意者,展开双翅,挺起胸膛,露出胸脯上美丽的白斑,翩翩起舞。雌鸟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斑点。在炫耀一番之后,雄鸵鸟似乎要考验一下“坠人情网”的雌鸵鸟,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开始觅食。而雌鸟为了表达自己“以身相许”的痴情,立即紧跟在雄鸵鸟身后,亦步亦趋,认真地模仿雄鸵鸟的觅食动作。一会儿,雄鸟也许心满意足了,便愉快地跳起舞,而后雄鸟开始和它共舞,舞姿翩翩,难舍难分。于是,第一位“中意者”成了“第一夫人”。这时,其他雌鸟也加入了跳舞的行列,就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举行了“集体婚礼”。
交配之后,“第一夫人”在地面造一个窝,首先产下一枚卵,而后,其他雌鸵鸟也轮流将卵产在窝中。一般情况下,一窝卵有10~30枚,有时可多达60枚。鸵鸟的卵乳白色,长达150毫米,宽约125毫米,重约1.35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卵。孵卵工作首先由“第一夫人”承担,此后,其他雌鸵鸟轮流孵卵,而夜间全由雄鸟孵卵。40天后,毛绒绒的小鸵鸟破壳而出。小鸵鸟一出世就可以行走,一个月后就能紧跟成鸟奔跑了。
中世纪时,骑士和妇女都很喜欢用鸵鸟羽毛装饰头盔和衣服,很多鸵鸟因此丧生。目前,鸵鸟的数量正在减少。1941年,分布在叙利亚和阿拉伯的一个鸵鸟亚种同时绝灭。如今,分布在北非的亚种也正明显地减少。鸵鸟的前途真是吉凶未卜。
2. 鸸鹋
又称澳洲鸵鸟的鸸鹋,身高1.5~1.9米,体重约50~60千克,是仅次于鸵鸟的世界第二大鸟,只分布于澳洲大陆。它们跟鸵鸟外形相似,但雌、雄鸟都呈棕色,羽毛蓬松,这是因为它们的羽毛缺乏羽钩而构不成羽片。鸸鹋的腿也很强健,善于奔跑,虽然它们被称为澳洲鸵鸟,但跟鸵鸟并无亲缘关系。
鸸鹋不像鸵鸟那样机警胆小,它们温和好奇,它们见到有意思的东西,特别是颜色鲜艳的物体总要啄一啄。这种好奇的本能给鸸鹋带来不小的麻烦。它们常常偷饮牧场上供牛羊饮用的水,啄食发光的叶子,给牧业生产带来回难,因此,在1964年以前,鸸鹋遭到人类的大肆捕杀。澳大利亚政府甚至悬赏捕杀这种好奇的鸟。据记载,1937年仅在澳大利亚的诺思安普敦一个地区就有3.7万只鸸鹋被杀。即使在澳大利亚当局下令放松对鸸鹋“管制”的1964年,仍有14476只鸸鹋被打死。1964年以后,澳大利亚当局虽不再提倡捕杀鸸鹋,但还是用绵延几百千米的铁丝网栅栏将鸸鹋隔在霍普敦以北地区,以防它们进入西南部的农牧区,幸好鸸鹋并没有因此而绝迹。
鸸鹋跟鸵鸟一样,也是“一夫多妻”制。它们每个小家族都分一片领地,雄鸸鹋是领地的坚决捍卫者。有时,一个家族在觅食时偶而闯入别的家族领地,领地的“男主人”会冲上前去找入侵者决斗。争斗在两只雄鸸鹋之间进行,它们用爪有力地抓对方的胸部。入侵者往往被领地主人打败,最后慌忙逃走,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入侵者又回到自己的领地上慢条斯理地啄食地上的青草。而成功地捍卫自己领地的一方,这时张开脖子上的羽毛,发出胜利的欢叫声——“而苗”。它们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得来的,鸸鹋是由雄鸟孵卵的。莫靳科动物园的动物学家们曾经观察到他们饲养的一只雄鸸鹋连续孵卵50天,不吃任何食物。待雏鸟出世后,这只雄鸸鹋体重减轻了7千克多!鸸鹋的窝在野生环境下都是用杂草和树枝在地面上草草搭成的,显得杂乱无章。雌鸟交配后轮流在窝中产卵,一窝般是9枚卵,最多可达18枚。鸸鹋的卵淡绿色,长约150毫米,跟鸵鸟蛋相仿,但重量却只有0.6千克,只相当于鸵鸟卵的一半。卵表面有很多小孔,随着孵卵无数增加,卵表面越来越光滑,细腻,颜色也变深。小鸸鹋出世后,也能四处行走,但似乎得不到多少“母爱”。当小鸸鹋走近一只雌鸸鹋时,雌鸸鹋很少表现出亲热的样子。动物园里的观察表明,雌鸸鹋有时甚至会发出凶狠的咝咝声,赶跑走近身旁的小鸸鹋,雄鸸鹋却会让小鸸鹋不离左右,甚至不让生人靠近。
在动物园里,动物和饲养员之间建立感情的事屡见不鲜,鸸鹋也不例外。德国动物学家贝克.席梅克在他的《澳洲动物探奇》一书中曾这样记述道:1936年,纽伦堡动物园有一只雄鸸鹋不知何故提前离窝,不再想孵卵了。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卡尔·缨采恩塔列尔竭尽全力用孵卵器把雏鸟孵了出来,可是只活了一只。这只孤独的小鸸鹋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同类,只认识它的保护人缨采恩塔列尔,只尊重他一个人。如同小狗似的,小鸸鹋跟着主人到处跑来跑去。如果看不见主人,它便发出不安的惊叫声:“维克、维克”,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维克
。开始时,小维克就睡在主人的房里,长到比桌子高时,它还不想离开。等到它能自如地从碟子里啄食它喜欢吃的东西时,主人只好把它弄到院子里去饲养。
有趣的是:有一次,缨采恩塔列尔先生因公出差,只剩下维克一个了。它对来喂它的人很冷淡,对谁都不肯跟随。它在院子里到处寻找自己的主人,不断发出“维克、维克”的召唤声,可是主人总是不来。
第二天,这只鸸鹋不见了,人们到处寻找,维克却杳无踪影。过了两天,人们偶然发现维克在上了锁的主人办公室里。它在里面安然地卧在主人椅子旁边,那是它己习惯呆的老地方。后来人们才弄清楚,原来有一位工作人员曾到这间办公室里拿一件东西,房门开了一会儿。维克就在这时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里面去了,看到这里,你是否会油然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动物也是通人性的?
3. 隆鸟和恐鸟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大型的鸟都灭绝了。好奇的读者不禁要问:距今灭绝最晚的巨型鸟是那一种?它是怎样灭绝的?鸟类学家研究后认为,至少有两类巨型的鸟是在最近几千年才灭绝的。一类是隆鸟,这种鸟可重达500千克,它们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群岛。根据古代商旅的记载,隆鸟蛋壳曾被当地土人用作容器,可盛9升水。这容器现在仍然可以见到。另一类最近灭绝的巨型鸟是恐鸟。恐鸟生活在新西兰,不能飞翔。最大的恐鸟身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从新西兰发现的恐鸟“家墓”中,古生物学家获得数以百计的恐鸟骨胳。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躯体构造,认为恐鸟主要吃植物的叶、种子和果实。它们的砂囊里可能有重达3千克的石粒帮助磨碎食物。恐鸟栖息于丛林中,每次繁殖只产一枚卵,卵可长达250毫米,宽达180毫米,像特大号的鸵鸟蛋。但它们不造巢,只是把卵产在地面的凹处。这种鸟是怎样到达新西兰的,人们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更为有趣的是,恐鸟的羽毛类型,骨胳结构等幼年时的特点直到成鸟还依然存在,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类“持久性幼雏”的鸟。据记载,大型恐鸟在1000多年前新西兰开始有人烟时便已灭绝,一些小型恐鸟直到17世纪才绝迹。不过,恐鸟的近亲几维目前仍生活在新西兰。跟恐鸟相比,几维简直是“小人国”里的种类。它们大小如同家鸡,但产的卵很大,重约450克,长约80毫米,相当于母体的1/4到1/3,而鸵鸟卵重只相当于母体的1/60。
几维的翅几乎完全退化,很小,被羽毛遮盖起来,宛如无翅一般。羽毛很柔软,蓬松地覆盖整个身体。几维的眼很小,据说是鸟类中视力最差的。相应地,它们的嘴很长,鼻孔生在嘴的端部,面部生有须羽。也就是说,几维的嗅觉和触觉较发达,能弥补视力的不足。几维居住在森林深处,白天隐蔽在暗处睡觉,夜间活动外出觅食,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埋在腐质土中的蠕虫、昆虫和昆虫的幼虫及浆果等。它们的尖嘴和敏锐的嗅觉使它们在黑暗中很容易发现食物。几维的卵是白色的,产于洞穴中,由雄鸟负责孵卵。孵化80天后,小雏就出壳了。小雏出世后浑身毛绒绒的,眼睛很快就能睁开,只是一个星期不吃东西。随后,小雏就可随亲鸟外出觅食了。由于几维叫声尖锐,声如“几——维”,因而得名。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