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上小岛,船员们上岸寻找淡水。在岛上,一些船员发现一种蓝灰色的大鸟,最大的体重有23千克。这种鸟翅膀很小,不能飞行,很容易捕获。从此,有关这种鸟的传说到处流传。不久,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队相继来到大鸟居住的小岛。船员们看到传说中的怪鸟行动笨拙,不去飞,易捕捉,所以船员们叫它们为“dodo”,意思是笨鸟。渡渡鸟的名字就这样渐渐传开了。
自从渡渡鸟被发现以后,几乎所有途经小岛的船队都要派船员去捕捉它们当作食物。船员们甚至把渡渡鸟活捉到船上喂养,作为旅途中的备用食物。
渡渡鸟生活的毛里求斯岛,是约800万年前一次火山爆发形成的,该岛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以东800千米,面积只有1470多平方千米。在远洋船队发现这个小岛之前,岛上无人居住。随着小岛被发现,不少移民登上小岛,开始开垦。16世纪末,荷兰人统治了毛里求斯,他们大量砍伐乌檀木。接着法国人来到岛上,他们砍伐岛上一半的森林,在开垦出的荒地上种植甘蔗。野生动物的环境就这样被破坏殆尽。
渡渡鸟不仅受到人类滥捕和家园被毁的双重灾难,还遭到猫、鼠、狗、羊等动物的毁灭性攻击,而这些动物也是人们带到这个岛上的。这样,大量的渡渡鸟蛋被吃掉、毁掉。最终,在1681年,这群大鸟走完了它们进化的历程,在毛里求斯岛上消失了。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些渡渡鸟残缺不全的遗体。牛津大学保存一只渡渡鸟的头和脚,不列颠博物馆保存一只渡渡鸟脚,哥本哈根博物馆保存一个渡渡鸟头。另外几具稍微完整的渡渡鸟骨胳保存在欧、美及毛里求斯的博物馆中。鸟类学家对渡渡鸟的认识就是来自这些骨胳标本和一些原始记载的。
国际上一些知名人士说,是一种珍贵稀有的鸟——毛里求斯隼吸引了国际社会对毛里求斯独立呼声的注意。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由于研究毛里求斯隼而吸引鸟类学界对毛里求斯粉鸽的注意倒是确有其事。
粉鸽栖息于毛里求斯丛林中,它们的外形跟家鸽相似,全身灰色,红脚红嘴,非常美丽。在繁殖季节里,胸颈部羽毛变成淡淡的粉色,使它们看上去更加妩媚。在渡渡鸟灭绝以后,粉鸽也慢慢地滑向灭绝的边缘。1970年,粉鸽在全毛里求斯还剩下100只左右。在1979年圣诞节,一场台风袭击毛里求斯岛,造成50多只粉鸽丧生。从此,粉鸽的命运更加吉凶难卜了。
1976年,英国鸟类学家卡尔.琼斯来到毛里求斯,当时他正在粉鸽的栖息地附近研究毛里求斯隼。粉鸽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年轻的琼斯开始收集粉鸽的资料。他发现,粉鸽似乎在重蹈渡渡鸟的覆辙: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人为的捕杀,被引进毛里求斯的猕猴对巢及卵的大量破坏,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粉鸽的生存。于是,琼斯提交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立刻引起国际鸟类保护协会、纽约动物协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许多动物保护组织的注意。在毛里求斯政府的合作下,几个重要组织筹措了一笔经费,设立粉鸽人工伺养、繁殖及保护的研究项目。琼斯和另外几位鸟类学家投入拯救粉鸽的工作。
人工繁殖粉鸽比琼斯想象的要困难得多。琼斯收集6只野生粉鸽,但它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很不安心,它们只建起很简陋的巢就开始产卵。孵卵时,粉鸽也不专心,不像其他鸟那样长时间伏卧在巢中。这样,只有根少数的卵能够孵出小雏。即使孵出小雏,母鸽也很少照料幼雏,更难得给幼雏喂食。琼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取走部分粉鸽卵,由家鸽代孵。结果有些出乎预料,家鸽精心地孵化粉鸽卵,还精心地用鸽乳喂养小粉鸽。于是琼斯用这种方法连续试验,1979年获得8只小粉鸽,1981年得12只,1982年得21只,琼斯为此大为振奋。
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新出生的粉鸽全是那6只野生粉鸽的后代,所以近亲繁殖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怎么办呢?鸟类学家决定利用有限的野生粉鸽,尽量使无血亲关系的粉鸽配对(琼斯风趣地把自己说成是红娘)他说:“每年,我都精心安排美丽的粉鸽同和它无血缘来系的粉鸽结识,然后,这对粉鸽双双坠入情网,结成良缘。”
随着饲养粉鸽的数量不断增加,琼斯及其合作者开始考虑如何安排它们今后的生活。琼斯他们原来打算从1979年起,逐步把野生粉鸽放回野生环境,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但是他们发现,毛里求斯的生态环境跟他们的研究计划开始时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善,如果把粉鸽放回这种环境中去,无异于慢性-。于是,琼斯等人建议把新生粉鸽送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去,待毛里求斯的野生环境改善后再将它们放归大自然,支持粉鸽研究计划的几个动物“保护组织都同意采纳琼斯的建议。如今,粉鸽在毛里求斯、美国、英国和西德等一些国家的动物园里生活繁衍。它们比渡渡鸟要幸运得多,因为人们已经开始认识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它们也正在人类的帮助下逐渐摆脱灭绝的危险。然而,使鸟类学家们感到不安的是,粉鸽灭绝的危险依然存在,野生的粉鸽只剩下20只左右了,它们会不会像蒙古野马和麋鹿那样只能在动物园里生存呢?人类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它们的生存呢?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