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趣谈犀鸟
  • 衣冠楚楚的绅士
  • 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
  • 再议猫头鹰
  • 灰喜鹊与松毛虫
  • 会唱歌的八哥鸟
  • 鸣禽中的猛禽
  • 鸽族的兴衰
  • 草原歌手
  • 森林医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夜鹰和神秘的油鸱

    虫网兜捕一样,将昆虫吞入口中。
     
        因为它们的嘴很大,有时一些晕头转向的小鸟也会被兜入它们的口中。夜鹰用这种方法可以捕获大量的昆虫。有时,一些小昆虫卡在它嘴边的长须间,它们还会用长有梳子一样结构的中趾去梳理长须,把昆虫梳进口中。夜鹰捕食的几乎全部是害虫,有人在5、6月份解剖了3只夜鹰的胃,发现其中蛾类占75%,甲虫有24%。蚊子也是夜鹰的美味小菜,有人曾在一只夜鹰胃里拣出500多只蚊子,因而有的地方称夜鹰为“蚊母鸟”。“蚊母鸟”的称谓虽不确切,但多少说明了夜鹰的嗜蚊习性。
     
        夜鹰的巢很原始,它们就在林间枯枝落叶的凹洼处产卵。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担任,白天是雌鸟,夜间是雄鸟。孵卵20天后,幼雏就破壳而出。幼雏出生时浑身长满羽毛,眼睛也能睁开;几小时后,幼雏就能快速振翅,向父母讨吃。在雏鸟出生后的头几天,夜鹰吐出一种白色粘液状物质喂雏;六七天后,夜鹰开始给雏鸟喂半消化的昆虫。这时,幼雏振翅动作就成了催促双亲外出捕食的“乞求信号”。出生后20多天,小夜鹰就离开巢穴,单独生活。
     
        一般鸟类在冬天是不休眠的,夜鹰是极少数几种已知休眠鸟之一。鸟类学家贾格兹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夜鹰在食物缺乏的寒冷季节里,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这时,它们的体温从38℃降到20℃左右,呼吸变得非常微弱。
      
        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沿海山地中,生活着夜鹰的近亲——油鸱。它比夜鹰大,颜色跟夜鹰相似。据研究,油鸱跟猫头鹰的亲缘关系比夜鹰更近,它们也是夜行性鸟类。不过,油鸱跟它们的近亲们在食性上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以油棕果为食。油鸱的嘴呈-,尖端有钩,很适于啄食多肉的果实。每当黄昏降临,大群的油鸱穿飞在树林中,在棕榈树树冠上啄食油棕果。由于它们长期食用一些含油量很大的植物果实,因而在皮下积存了厚厚一层-脂肪,它们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繁殖季节里,油鸱在岩洞中岩壁的凹洼处造巢,它们从嘴里吐出一种粘液,将半消化的果肉粘在一起形成巢壁。油鸱的幼鸟体内积存的油脂要比成鸟更丰富,印第安人很早就熟悉了这一情况。每年,当油鸱的繁殖季节到来时,印第安人都要在油鸱建巢的岩洞口聚会,举行独特的仪式,然后他们支起大锅,架起旺火,将收集来的成千上万只油鸱幼鸟扔到锅里炼油。据说这种油透明无味,长时间存放不变质。印第安人用这种油点灯并食用。1799年,德国自然学家亚历山大·冯·汉甫尔德到委内瑞拉探险,他首先看到了印第安人熬炼油鸱幼鸟的情景。而后,他进入了委内瑞拉东北部的卡布里岩洞。在那里,他采集到了第一只油鸱标本。他还发现,油鸱聚集的山洞漆黑无比,一派阴森可怖的气氛。在洞中,火把照耀之处钟乳石林立,发出斑驳的荧光。洞壁上渗出涓涓细流,细流在洞底汇集,跟大量的油鸱粪形成奇特的鸟粪沼泽,不时散发出腐臭。油鸱在漆黑的岩洞里飞行自如,在飞行时,它们还发出尖利的叫声,这更增加了洞中恐怖的气氛。继汉甫尔德之后,很多自然学家和探险家先后探查了卡布里洞,但他们大多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直到195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敦尔德·格里芬根据人们记述的情况提出:油鸱之所以能够在漆黑的山洞中任意飞行,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跟蝙蝠相似的回声定位的本领。由于格里芬曾在学生时代对蝙蝠作过长期的研究,所以他提出的这一论点被人认为是带有倾向性的推测。一年以后,格里芬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跟委内瑞拉著名的鸟类学家小威廉·菲尔普斯一起前往卡布里山洞,进行了汉甫尔德之后又一次成就卓著的探险,他们携带了全套的研究仪器,其中有示波器、录音机、变频器、各种电子光源、高感光胶片等等。所有器材都是为了在微光下记录并分析高频声波。他们沿用了研究蝙蝠的传统方法:将捉住的油鸱塞住耳孔后再放掉。经过大量的试验,油鸱的定位方式终于被揭示出来了。
     
        在夜晚,油鸱飞行时发出尖利的叫声,叫声在山野间产生很大的回声,油鸱就是凭借这些回声来确定食物、同伴及障碍物的方位。格里芬发现,如果将油鸱的耳道塞住,油鸱就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飞行,这跟蝙蝠是一样的。但跟蝙蝠不同的是,油鸱发出的声波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内,而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另外,油鸱一般发出的噪叫声的频率在7000赫兹以下,而在黑洞中或遇到障碍物时,它们发出的声音比普遍叫声尖利,而且越接近障碍物,叫声越尖,格里芬测定,这种尖叫声的频率在7000赫兹以上。
      
        格里芬和菲尔普斯的发现,使油鸱名声大振。1958年,委内瑞拉政府在卡布里岩洞建立了国家公园,并在岩洞内设置了完善的电子光源。从此以后,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慕名前来,亲眼目睹这奇特的“带雷达的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油鸱是鸟类中唯一具有回声定位功能的种类。但在最近,我国的鸟类学家在湖北神农架发现,一种跟油鸱毫无亲缘关系的小鸟——短嘴金丝燕也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中栖息、造巢和繁殖。于是,鸟类学家纷纷推测,短嘴金丝燕可能也具有回声定位的本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对这种小鸟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愿不久的将来,鸟类学家能够揭开短嘴金丝燕的秘密。如果对短嘴金丝燕的推测成立,我国就会成为又一个拥有回声定位鸟资源的国家。到那时,我国也会出现卡布里式的山洞,吸引中外游客。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