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昆虫奇闻——讨厌的蠓类
  • 昆虫奇闻——虻
  • 昆虫奇闻——寄生蝇
  • 昆虫奇闻——姬蜂
  • 走进动物世界(5)
  • 氧气——肠道寄生虫的克星
  • 细菌肚子里吐出塑料
  • 珍奇异闻——蜘蛛与人类
  • 昆虫奇闻--捕食螨
  • 昆虫奇闻——草蛉的一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走进动物世界(4)

    下层,主要吃螺、蚌等水底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两栖类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两栖类动物约有2000多种,常见的如大鲵,俗称“娃娃鱼”,以及蛙类等。
        鲵是两栖类动物,又分大鲵、小鲵两科。小鲵长5~9厘米,背面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整个身体有银白色斑点,头较小,舌头很大,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平时在岸边水草间活动,中国的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等地都有分布。大鲵长60~70厘米,大的可达1.8米,背面棕褐色,腹色较淡,头宽而扁,口大,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 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点蹼。栖息在山谷溪水中,吃鱼和小虾等,因为叫声像小孩啼哭,又叫“娃娃鱼”。中国的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大鲵分布,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青蛙又叫“田鸡”。身体长约8厘米,背部黄绿色或灰棕色,腹部白色,身体表面有黑斑。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等3部分,没有尾和颈。头扁宽,眼睛圆鼓,鼻孔小,口宽大,有一条扁平的舌头,舌尖分叉,倒向喉咙,能突然向外翻出,灵巧地粘住昆虫,卷入口中,整个吞下。雌雄异体,雄蛙口角两侧各有一个外声囊,可发出叫声。青蛙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跳跃,生活在水沟、田间、河岸,捕食害虫,造福人类。

        爬行类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在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是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以后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变动,绝大多数种类灭绝。现存种类约5000多种,常见的有蜥蜴、蛇、龟、鳖、鳄等。
        龟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龟科动物。龟为陆栖性动物。四肢粗壮,有坚硬的龟壳,头、尾和四肢都有鳞,头、尾和四肢都能缩进壳内。中国常见的种类有乌龟。龟壳可熬制成龟胶,是常用的中药。有时把龟鳖目的棱皮龟科、海龟科动物也统称为龟类动物。棱皮龟科、海龟科为大型或中型的海龟,四肢变成桨状,产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它们的肉多含有脂肪,可制油,卵可食用,甲也可作中药。龟类的寿命很长,有的可达300多年。常见的大型海龟种类有象龟,体长1.5米,重200千克,以可以载人爬行而著名。绿毛龟是人们喜爱的展览动物,它实际上是背甲上生育绿藻的金龟或水龟。
        蜥蜴属于爬行纲有鳞目,是中、小型陆栖动物。体表生有鳞片,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和尾4部分,多数有四肢,也有只生前肢或后肢或四肢全缺的。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平原。山地的树上、水中,以昆虫、蜘蛛等为食物。常见蜥蜴类动物有草蜥、壁虎、巨蜥、鳄蜥等。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鸟类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鸟类具有许多适应飞翔生活的身体构造特征:全身披羽毛,保持体温,前肢变成翅,胸肌发达,绝大多数善飞。躯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阻力。骨骼坚硬而轻,空腔内贮有空气,可增加浮力,减轻体重。肺较发达,与许多气囊相通,气囊遍布全身内脏、肌肉之间和骨髓腔里,能贮藏空气,辅助呼吸并增加浮力。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动脉血和静脉血被分隔开,为飞翔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能量。肠道短小,不积存粪便,可以减轻体重。鸟类的种类很多,现存种数约为8600种,中国所产鸟类约有1100种。鸟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们中有的是著名的观赏鸟,如孔雀,有的是除害虫的益鸟,如啄木鸟,还有大量的家禽可供人类食用。
        原鸡是鸟纲鸡形目雉科动物,或称红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外形与鸡相像。3000多年前原鸡被人们驯养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家鸡。中国的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等地,仍有原鸡分布。
        鸡是鸟纲鸡形目雉科动物,为从原鸡饲养驯化而成的家禽。翼已退化,不能高飞,但两脚强健,有4趾。雄鸡尾发达,身体比母鸡大,羽毛美丽,善鸣,可报晓,喜斗。母鸡出生5~8月就可产卵,每年可产卵100~300个。鸡可分产卵、肉用及观赏等类型。中国所产的良种鸡有九斤黄、狼山鸡等,外国产的良种鸡有来航鸡、芦花鸡等。
        绿头鸭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家鸭的祖先。主要特征为雄鸭的头和颈呈绿色而带金属光泽,尾部中央有4枚尾羽向上卷曲如钩。分布极广,几乎遍及中国各地。
        北京鸭是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由绿头鸭驯化而来,为家鸭的优良品种之一。北京鸭原产于北京玉泉山一带,因此而得名。它的驯养历史至少有200~300年。羽毛纯白色,嘴、腿和蹼呈橘红色,头和喙较短,颈长,体质健壮,生长决,刚出生时体重约56克,60天就可达2~2.5千克。雄鸭可长到3~4千克。雌鸭成熟早,一般长到6~7个月就开始产卵,年产卵70~120枚。北京鸭肉肥味美,驰名中外的北京烤鸭就是用北京鸭烤制而成的。北京鸭已传入外国,世界各国都有分布。
        丹顶鹤是鸟纲鹤形目鹤科动物。世界上稀有鸟类之一。因头顶皮肤-,呈朱红色而得名。体长在1.2米以上,羽毛主要是白色。喉、颊、颈部暗褐色。喙、颈和脚都长。有特殊的发声器,鸣声高亢洪亮,飞翔力很强。常在近岸浅滩捕食鱼、虫、蛙等,也食水草和谷类。中国的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等地均有繁殖,冬季迁徙到长江下游一带。它的神态优美,是驰名的观赏鸟类。
        鸵鸟是鸟纲驼形目鸵科动物,产于非州,又叫“非洲鸵鸟”。为当代存活的最大的鸟,雄鸟高约2.75米。鸵鸟两翼退化,不能飞翔,但脚比较强壮,善于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米,时速可达60千米,快马也追赶不上。吃植物、浆果、种子,也吃小动物。卵很大,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只鸵鸟汇聚成一群活动。
        猫头鹰是鸟纲形目鸱?^科各种类的通称。因都具有团头圆脸形似猫的“面庞”而得名,是夜间活动的一类猛禽。上喙弯曲像钩,锐利;双眼圆大,都生在正前方;全身羽毛多呈褐色,有些斑点;脚爪带钩,锋利。飞行时无声,但有时发出宏亮而凄厉的鸣声。以鼠类为食,一夜之间一只猫头鹰可捕几十只老鼠,有时也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是有名的农林益鸟。

        哺乳类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高等的类群。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5个部分;体腔分胸腔和腹腔两个部分;体表一般有毛;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区别;恒温;心脏分两心耳和两心室;以乳汁哺育幼儿。哺乳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超过其他类群,主要表现在: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捕食的能力提高,对进食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胎儿在母体中发育,通过胎盘取得营养;以乳汁哺育幼儿,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这些进步特征,使哺乳类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有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各种生活方式,成为脊椎动物中身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鸭嘴兽是现存哺乳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身体结构还保留有许多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是爬行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如卵生,雌兽还有孵卵习惯。虽然它也能哺乳,但乳腺不发达,没有乳头,孵出的幼仔只能舔食母兽腹部乳腺分泌的乳汁。体温不太恒定,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完善,当外界温度降低到0℃时,体温在20~30℃之间波动,当外界温度升至30~35℃时,它将无法调节体温而死亡。另外,鸭嘴兽的大脑不发达,成年的鸭嘴兽没有牙齿。鸭嘴兽身体肥扁,雄兽长约60厘米,雌兽约46厘米。嘴扁平突出,形状像鸭嘴,没有外耳,眼小,尾短而扁平,毛深褐色,前后肢有蹼,会游泳,有尖锐的爪,可以掘土、挖洞。栖息在水边,过半水栖生活,主要吃蠕虫、水生昆虫和蜗牛等。鸭嘴兽分布的地域很窄,仅产于澳大利亚及其附近的岛屿,现存数量极少。鸭嘴兽作为低等哺乳类的代表动物,在研究哺乳类的起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被认为是证明哺乳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活化石。
        袋鼠是具有胎生、育儿袋等特征的一类低等哺乳动物。虽然胎生,但不具备真正的胎盘,因而幼仔发育不良,产出体外时仅约3厘米长,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发育7~8个月;大脑也不太发达。袋鼠生活在澳大利亚草原,适应于跳跃生活方式,后肢十分强壮,一步可跳5米,尾巴又长又大,是它休息时的支持器官和跳跃中的平衡器。它们以小群体为单位活动,以植物为主要食物。袋鼠的主要种类有大袋鼠、红大袋鼠等,除分布于澳大利亚外,美洲也有分布。
        蝙蝠是哺乳类中能飞翔的一个类群。前肢除第一指外,都很细而且长。指间和前后肢间都有一层薄薄的翼膜。身体生有柔毛,牙齿很尖锐。蝙蝠耳很发达,分辨声音的本领很高,耳内具有超声定位的结构。白天用后肢的钩爪钩着物体倒悬入睡,早晨和黄昏活动。蝙蝠分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体型大,第一和第二指都有爪,吃果实;小蝙蝠体型小,只有第一指带爪,种类较多,主要吃昆虫,个别种类吃鱼或吸食其他动物的血。常见的大蝙蝠有果蝠、狐蝠,小蝙蝠有菊头蝠、大耳蝠等。蝙蝠所食昆虫,多数是害虫,所以蝙蝠是一种益兽。它们喜好大群体栖息,栖地所聚集的粪便为上等肥料。中药中的“夜明砂”就是经过加工的蝙蝠粪。
        鼹鼠是哺乳纲啮齿目鼹科动物。身体矮胖,外形像鼠,长10多厘米,四肢短,头尖,嘴长,耳小或完全退化,腿也小,尾巴短。前肢有五爪,都特别强健,掌心向外侧翻转,是掘土的器官。捕食昆虫、蚯蚓等动物。由于它喜好挖洞,伤害农作物,对农业有害。鼹鼠的种类很多,如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欧鼹;产于中国的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麝鼹,又叫“地爬子”。
        松鼠是哺乳类啮齿目松鼠科动物。体长约20-28厘米,尾巴特别大、蓬松,长16~24厘米,常常向上翻转到脊背上,神态十分可爱。松鼠的耳眼大,前肢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上有爪,便于攀树。毛呈暗褐色或赤褐色等,腹面白色。栖息树林中,多吃果子、种子、蘑菇等植物性食物,尤其爱吃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也吃昆虫和鸟卵、蚁卵等动物性食物。冬季有贮粮的习性,不冬眠。白天活动,行动敏捷,但易于传播疾病。松鼠的毛皮可做皮衣,尾毛可制毛笔。在欧洲各地以及中国东北至西北,都有松鼠的分布。
        黄鼠狼是哺乳类啮齿目鼠科动物,又叫黄鼬。头稍圆,身体长而腿短,背部毛色赤褐,嘴周围白色,胸腹部淡黄褐色。体长约30厘米,尾长15~20厘米,栖息河谷、土坡、灌木丛以及田问或树下的洞穴中,主要夜间活动。黄鼠狼的肛门处有一对臭腺,遇到敌害时能放出怪异的臭味,有御敌自卫作用。因为黄鼠狼有放臭气和偷鸡的习性,被人们认为是害兽,其实黄鼠狼是灭鼠能手。它的毛皮可以制皮衣,尾毛可以制毛笔。黄鼠狼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
        大熊猫是哺乳类食肉目猫熊科中仅存的一种动物,也是食肉目动物中的“素食”种类。身体肥胖,长得像熊但比熊小,大约长1.5米,尾很短。毛很密而有光泽,眼周围、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部分呈白色,生活在2000~4000米高山上有竹丛的树林里,喜欢吃竹类植物。善于爬树,性情孤独,不群栖。熊猫数量极少,主要原因是它除了偶尔吃点老鼠之类的肉食,其余的食物主要是箭竹。由于箭竹生长地区比较窄,这就限制了熊猫的生长,而且熊猫的生殖能力很低,每次产1-2个幼仔,一般仅活一仔,再加上熊猫行动笨拙,感觉迟钝,视觉很差,难以逃脱捕猎。仅在中国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最南部以及陕西西南部有熊猫的分布,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鲸是水栖哺乳动物。多生活在海洋,少数种类分布在江河湖泊。外形像鱼,头大、眼小,耳壳完全退化,尾变为鳍。大小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最小的仅长1.2~1.6米,如江豚;最大的长20~30米,体重达160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有一个或两个鼻孔生在头顶,成年的鲸身体上没有毛,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用来保持体温和减少身体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就潜入水中,可潜泳10~45分钟。一般吃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胎生,一般每胎一仔。按牙齿的有无分两大类,有牙齿的叫齿鲸,包括抹香鲸、海豚等;没有牙齿的叫须鲸,在这类无齿鲸嘴里生有像梳子似的须板,像骨骼一样坚硬,包括蓝鲸、座头鲸。鲸肉可食用,脂肪、骨骼可作为工业原料。
        虎是哺乳类食肉目猫科动物。体形像猫但比猫大。头圆眼大,耳小能动。身体皮毛呈淡-与黑色条横纹相间。四肢强壮,生有五趾,趾上有能伸缩的钩爪,尾长,能垂到地上。夜间活动,能游泳。捕食野猪、鹿、羚羊等各种动物,有时也伤害人类,捕食家畜。虎骨可以制药,对治疗跌打损伤,滋补健身等有特效。由于过度捕猎,虎的数量已十分稀少,现在仅在亚洲一些地区有少量虎的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等省有东北虎,在长江以南流域有华南虎分布。这两种虎都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奇蹄动物
        蹄是指马、牛、羊等动物的脚趾端的坚硬物,奇即单数。四肢中只有单数的趾端具备蹄,并以此蹄着地奔跑的动物,称为奇蹄动物。如马的前后肢都只有一蹄,犀的前肢有四蹄,后肢有三蹄,总蹄数是单数,马和犀都是奇蹄目的动物。奇蹄动物一般是食草的奔跑兽类,主要以第三指(趾)的蹄最发达,直接接触地面,其他各指(趾)或者完全退化,或者不发达。
        马是哺乳类奇蹄目动物,由古代野马驯化而成的家畜。面部长,耳小且直立能动,鼻孔大。颈部的长毛下垂称鬣,头顶长毛称为鬃。四肢强健,仅有第三趾,很发达,趾端具蹄,其余各趾都退化了。毛色多样,有栗、青、枣红、白、黑等色。性情温驯,动作敏捷。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有分布。马的品种很多,有重挽、轻挽和骑乘三种类型,也可以兼作驮物。产乳等用。
        驴是哺乳类奇蹄目动物。身体比马小,头大,耳长。颈上也有鬣,但比马的鬣短而直立。尾短毛少,尾端像牛尾。毛为黑、褐或灰色。性情温驯,富于忍耐。抗病能力比较强,寿命也比马长。驴体质强健,善于走险峻的山路,可以骑坐、驮物,也可以拉车、拉磨。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关中驴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驴品种之一。
        骡是哺乳类奇蹄目动物,有马骡与驴骡之分,是驴和马交配所产的杂种。头大耳大,身体比驴大,近似于马。四肢长而强壮,蹄狭小。体力比驴强,性情温顺活泼,寿命比马和驴都长,抗病力、耐力以及适应环境的性能都很强,常用来拉车和驮载。骡一般没有生殖能力。

        偶蹄动物
        蹄指马、羊、牛、猪等动物的脚趾端的坚硬物。偶,即双数。四肢中有双数着地蹄的动物叫偶蹄动物。这类动物的蹄一般二指(趾)或四指(趾)上才有,如牛和羊的前后肢都只第三第四指(趾)的蹄最发达,而且较长,直接接触地面,其他各指(趾)或者退化,或者不发达,因指(趾)是双数,故称偶蹄目动物。河马、野猪、骆驼、梅花鹿都是偶蹄动物。除澳洲外,偶蹄动物遍布世界各地。
        猪是哺乳类偶蹄目动物。大约五六千年前,中国劳动人民首先把野猪驯化而成家畜。体肥,四肢短小。性情温驯,体格强壮。食草、粮食等,为杂食动物。生长快,成熟早,繁殖力强,生后5~12个月就可产仔,一般每胎产6~15头。肉质优良,适于新鲜食用或加工制成各类肉制品,是人类主要肉食之一。猪粪和尿是优质肥料,皮、鬃、骨是工业原料。
        鹿是哺乳类偶蹄目动物,包括许多种类。一般雄鹿头上具有分叉的鹿角,鹿角的分叉形状是它们分类的依据。有的原始种类如麝、獐等没有角。鹿的四肢较细,第一指(趾)完全退化,仅留4指(趾),其第二五指(趾)较小,第三四指(趾)发达。生性怯懦,轻捷、善跑,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兽类,除供食用和毛皮加工外,鹿茸、麝香都是名贵药品。中国有鹿类15种,包括麋鹿、梅花鹿、马鹿等。梅花鹿毛色夏季栗红色,有许多白斑,形状像梅花,它的肉可以食用,皮可制革,鹿茸、鹿胎、鹿肾、鹿尾、鹿骨都是珍贵药品。麋鹿因角像鹿,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又叫“四不像”,是中国特产动物,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及北京附近。麝是麝香的主要来源,雄麝腹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中国早已用人工饲养麝的方法,成功实现了“养麝取香”,既保护了珍贵动物又获取了大量的麝香。
        野骆驼是哺乳类偶蹄目动物,为家养骆驼的祖先。骆驼颈长,身体高大,四肢细长,二指(趾)具蹄,蹄底有厚皮,适于沙地行走。背上有一个或两个肉峰,里面贮藏脂肪;胃分成三室,第一胃适合贮水,使其耐饥渴。现存野骆驼已十分稀少,常见的骆驼是由野骆驼驯化成的家养骆驼。驯化后的骆驼性情温驯,能负重远行,并有识途的本领,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除作驮、骑外,还可以拉车。驼绒是人们喜爱的御寒材料。

        灵长类动物
        是哺乳类中结构最高等的一类动物。脑很大且结构发达,两眼向前,四肢发展平衡,第一指(趾)与其他四指(趾)相对,这样可以把握物体。指(趾)端长有指甲。在中国分布的灵长类动物较多,如金丝猴、红面猴,它们群栖高山,以野果、嫩芽为食,也偷盗农作物。金丝猴毛色美丽,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猩猩身高可达1.4米,体重79~80千克,前肢长,直立时指可摸地。头尖,吻部突出,鼻平,口大,耳和耳部小。较聪明,能模仿人类的简单动作,因与人类形态结构相似,所以在医学、生物学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