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昆虫奇闻——讨厌的蠓类
  • 昆虫奇闻——虻
  • 昆虫奇闻——寄生蝇
  • 昆虫奇闻——姬蜂
  • 走进动物世界(5)
  • 走进动物世界(4)
  • 走进动物世界(3)
  • 珍奇异闻——蜘蛛与人类
  • 昆虫奇闻--捕食螨
  • 昆虫奇闻——草蛉的一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走进动物世界(2)

    对,小颚一对,舌、下唇各一个。由于昆虫的食性非常广泛,口器变化也很多,一般有5种类型:①咀嚼式,如蝗虫;②咀敌式,如蜜蜂;③刺吸式,如蚊、虱等;④敌吸式,如蝇;⑤吸管式,如蛾、蝶等。

        听器
        能发声的昆虫的听觉器官,通常像鼓的形状,上有薄膜,能接受声波。蝗虫的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侧面,蟋蟀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接近基部的地方。

        翅脉
        昆虫翅上纵行和横行的脉,由胚胎时气管分布到翅的内部而形成。翅脉有一定的形式、数目及分布特点,称为“脉序”。脉序是昆虫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胚后发育
        昆虫从卵中孵化出来以后,所经过的一系列发育变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昆虫要由若虫或幼虫变为成虫,这中间要经过蜕皮、形态变化,许多种类的昆虫的幼虫还要经过蛹期这一发育期。

        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
        昆虫变态的两种类型。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而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蜻蜓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过程,蝶、蚊则是经过完全变态而长成的昆虫。

        蛹
        在完全变态的昆虫(如苍蝇、桑蚕)中,从幼虫过渡到成虫时的虫体形态叫蛹。处于蛹发育阶段时,虫体不吃不动,但体内却在发生变化:原来幼虫的一些组织和器官被破坏,新的成虫的组织器官逐渐形成。一些害虫处于蛹发育阶段时,是消灭它们的最好时期。

        若虫、稚虫
        凡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的幼虫,生活在陆地上的就叫若虫,生活在水中的叫稚虫。

        蜕皮与虫龄
        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脱掉原有的外壳的现象叫蜕皮。刚孵化出来、没经过蜕皮的幼虫,叫一龄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龄。

        子宫
        人和动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人和动物胎儿或幼体发育生长的场所。

        眠性
        蚕在幼虫期蜕皮次数的一种特性。 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为“眠”。蜕皮4次的叫“四眠蚕”,蜕皮3次的叫“三眠蚕”。

        寄主交替
        某些昆虫在整个生活史中,由于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不同,由一个寄主更换到另一个寄主的现象。如棉蚜,春夏之间寄生在棉花树上为害棉花,秋冬季节转移到木槿等别的植物上。

        昆虫激素
        昆虫体内的某些细胞或腺体所分泌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直接参与并影响昆虫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昆虫激素包括脑激素、保幼激素及蜕皮激素等种类。

        群飞
        昆虫在迁移或交配时所发生的成群飞舞的现象。如黄昏时蚊的飞舞,春季白蚁的大批飞出。

        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避免敌害攻击而具有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如生活在青草里的蚱蜢是绿色,生活在枯草里的蚱蜢为黄褐色。

        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如毒蛾的幼虫,多数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粘膜,这种毒蛾幼虫的色彩就成为鸟的警戒色。

        天敌
        在自然界中,一种动物甲被另一种动物乙所捕食或寄生而致死时,动物乙就是动物甲的天敌。如寄生性的寄生蜂能抑制某种害虫的繁殖,寄生蜂就是这种害虫的天敌。农林业生产上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叫生物防治。

        毛、毛序
        人和哺乳动物特有的、由表皮最外层的细胞所形成的一种结构。毛覆盖在身体表面,有防御、保护的功能。毛露出皮肤外的部分叫毛干,埋在皮肤中的部分叫毛根。毛一般有周期性随季节脱换现象。有的动物的刚毛、棘、刺、须等都是毛的一种。毛在哺乳动物体表排列的形式叫毛序。如类人猿上肢的毛、上臂和前臂上的毛都向肘的方向生长。马身上某些区域的毛形成许多旋涡。

        羽、正羽、副羽
        鸟类所特有的、由表皮最外层的细胞形成的一种结构叫羽。覆盖在身体表面,轻而坚硬,有弹性和防水性,具有保护、飞翔的功能。正羽是鸟羽的一种,由羽轴和羽瓣组成,羽轴上生着许多羽瓣。它可制扇、扫帚等用品。副羽是鸟羽的另一种,又叫“后羽”,生在正羽的基部,一般为丛生分散的小羽毛。

        尾脂腺
        也叫“尾腺”、“羽脂腺”,是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它能分泌脂肪性物质,有使羽毛润滑和防湿的作用。鸭的尾脂腺最发达。

        偶蹄、奇蹄
        马、牛、羊、猪等脚趾端的表皮变形物称为蹄,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动物前、后肢双数着地的蹄叫偶蹄,一般由二指(趾)或四指(趾)构成。例如牛和羊,前、后肢都只有第三、第四指(趾)的蹄最发达和最长,直接接触地面,其他各指(趾)或退化,或不发达。动物前、后肢单数着地的蹄叫奇蹄,一般由一指(趾)或三指(趾)构成。例如马,前、后肢都只有一蹄。

        动物色素
        动物身体及组织器官内累积的天然有色颗粒。例如昆虫、鱼类、鸟类及兽类等,有着各式各样的颜色,包括保护色和警戒色。这都是由于这类色素本身的化学作用,以及皮肤和外部的羽、毛、鳞等对光的反射及干扰等物理作用形成的。

        嗉囊
        一般指鸟类食管后段暂时贮藏食物的膨大部分。鸽的嗉囊在哺育期间能分泌乳汁,称“鸽乳”,用来哺育雏鸽。

        反刍胃
        反刍类哺乳动物如牛、羊、鹿等特有的胃。构造复杂,一般由4个室组成,有贮藏、消化、反复咀嚼食物的作用。

        脊索
        某些动物所特有的原始骨骼称为脊索。它位于这类动物身体的中轴、消化管的背侧,有支撑动物身体的功能。文昌鱼、柱头虫等具有脊索,故称为脊索动物。动物由脊索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时,脊索被脊柱所替代。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身体背侧有一条由许多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它们包括履虫,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动物。除个别种类(如鸭嘴兽)外,都是胎生,都用乳汁哺育幼兽,因此叫哺乳动物。除哺乳外,一般哺乳动物都具有另外一些特征,如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5个部分。体外表面有毛,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个部分,体温保持稳定等。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各类家畜以及森林中的野兽都是哺乳动物。

        育雏
        鸟类喂养幼鸟(因幼鸟叫雏)的生物现象。幼鸟分为两类:早成雏和晚成雏。早成雏从鸟蛋里孵出来时身体外表已长有密绒羽,眼已张开,在绒羽干后,就随母鸟找食。晚成雏出壳时还没充分发育,身体外表没有或只有很少绒羽,眼不能张开,需要由母鸟衔虫喂养。鸡、鸭等的雏鸟为早成雏,啄木鸟、鸽等的雏鸟为晚成雏。晚成雏完全靠母鸟衔食饲养的现象叫育雏。

        受精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结合的过程。精子和卵结合而形成的细胞,叫做受精卵。受精若在动物体内进行,叫体内受精。低等动物如蝗虫,高等动物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体内受精。动物的受精若在体外进行,叫体外受精。如鱼类和两栖类都是体外受精。这种受精方式由于不能保证每个卵都能接受到精子,所以不如体内受精优越。

        卵生
        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的过程叫卵生。卵生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作为营养。卵生在动物中很普遍,如鸟类、爬行类、鱼类。

        胎生
        动物的受精卵在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高等类群如猴、虎、牛、羊等,都是胎生。

        孤雌生殖
        在一些有性生殖的动物中,有时动物的卵不经受精过程,也能单独发育成幼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如蚜虫的卵可以不经过受精,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直接生出小蚜虫,这种生殖方式即孤雌生殖。

        卵
        也叫“卵子”,指成熟的单个的雌性生殖细胞。卵的形状像圆球或椭球形,一般不能活动,卵内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各种动物的卵的大小相差很大,蚯蚓、寄生虫的卵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鱼卵、蛙卵也很小,但用肉眼能见到;平常吃的鸡、鸭、鹅蛋是较大的动物卵。


        借腹怀胎
        从一个动物体内取出受精卵,移植到另一动物体内,并在那里发育成胎儿,这种繁殖方法叫借腹怀胎。如从一头良种奶牛体内取出受精卵,移植到普通奶牛体内,从这头普通奶牛体内产出良种奶牛,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良种奶牛由原来一年怀孕1~2次增加到许多次,大大加快了繁殖的速度。

        胚胎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最初的动物体。

        胚层
        也叫胚叶。人或高等动物的胚胎,由于细胞迅速分裂,胚胎体内的细胞不断增加,于是分裂成3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总称胚层。

        桑椹胚
        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一个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具有数十至数百个细胞,这个细胞团组成的早期胚胎就桑椹胚。

        囊胚
        胚胎由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一个中空的细胞球,这个具有空腔的胚胎叫囊胚。

        原肠胚
        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或神经胚)。

        哺乳
        指动物产下幼仔以后,用自己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仔的生物现象。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有一些抵御疾病的特殊抗体,因此对幼仔的生长发育极其有利。哺乳促进了动物最有效地保护和繁殖后代,是高等动物进化特征之一。猪、牛、羊等具有这种特征的动物,称为哺乳动物。

        变温动物
        又叫冷血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如鱼、蛙、蛇等。

        恒温动物
        又叫温血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

        洄游
        海洋鱼类因季节的变化、寻找食物、生殖等原因,要周期性结群作长距离的定向游动,叫做洄游。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生殖时游向海洋产卵,叫降海性洄游,如鳗鱼。海洋里的鱼类,繁殖时要到淡水中产卵,这种现象叫溯河性洄游,如大马哈鱼。

        生活史
        动物、植物、微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全部过程,叫做它们的生活史。

        冬眠
        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夏眠
        也叫“夏蛰”。动物在夏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某些动物对炎热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例如地老虎(昆虫)、非洲肺鱼、沙蜥、草原龟、黄鼠等都有夏眠习惯。

        食性、植食性、肉食性
        动物在食物上所表现出的特有爱好和习性,叫做食性。以植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做植食性。昆虫中的蝗虫、棉蚜、蚕蛾的幼虫,鸟类中的鹦鹉、交嘴雀等,兽类中的牛、羊、熊猫等,都是植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肉食性。如鲨、鹰、狮、虎等都是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
        也叫“泛食性”。动物以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为营养的习性。如大家鼠、猪等。

        多食性、寡食性
        动物以多种不同类群的植物或动物为食料的习性为多食性。如地老虎(昆虫),它除了为害麦类和杂粮作物外,也为害棉花、豆类、十字花科的蔬菜作物。鹰除了吃鸟、爬行动物、蛙外、还吃鱼类、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以某一类群的植物或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寡食性。如菜粉蝶的幼虫只吃十字花科植物,交嘴雀只吃针叶树的种子。

        单食性
        动物仅以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单食性。多数单食性动物为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如豌豆象专吃豌豆,一种寄生虫路氏锥体虫只寄生在大鼠体中。
     
        连续分布、隔离分布
        一个物种或类群的分布区域连成一片的,称为连续分布。如北极狐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蛙类分布在欧洲、非洲到亚洲,它们的分布都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物种或类群的分布区域不是连续而是间断的,分布区由两个或几个相距很远的地区或水域所组成,在中间地区没有这种物种或类群的存在,这种分布状态叫做隔离分布。如蓝鹊在欧洲的西南伊比利亚半岛上有它的分布,远在欧洲的东部也有它的分布,但在这两个地区的中间地带却没有蓝鹊的分布。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