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逃避猎人追捕时,会迅速爬到大树梢上。除配偶期外,常独居生活。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主要栖居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较大。有季节性垂直迁徙。冬季它到3000米以下的地带活动,有时在2000-24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大熊猫的主要产地之一四川邛崃山脉都是高山峻岭和原始森林。有些栖息地竹林密集,最茂密的地方高达每平方米120-130株箭竹。在这些地方人类无路可行。
大熊猫吃竹子,尤其是各种箭竹,偶食野果、鸟卵、竹鼠。它们的消化与咀嚼能力很强,直径2厘米多的竹杆也能咬碎吃下。它们的食量很大,在自然环境中一天要吃二十多公斤竹子。吃食时一般背靠要树杆坐下,用前掌握住竹子送到口内。其前掌手趾和桡骨侧籽骨形成假拇指,又称第六指,便于抓东西。大熊猫由于食量大、消化快,因此总是边走边吃边排粪便。从它走过沿途所排粪便的状况就可以知道它走过的时间和方向,因而易于追踪。
大熊猫繁殖期在春季,秋季有时也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每产1-2仔,孕期80-160天,5-7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成年熊猫虽然很大,但初生幼仔体重只有90-130克(即2两多一点),体长15-17厘米。幼熊猫出生时,眼睛闭着,到40多天才睁眼;躯体呈浅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尾较长,身上没有任何黑毛,远看上去真有点象只无毛大白鼠,黑毛在一周后逐渐显现。
在距今数十万年前,大熊猫曾非常繁荣昌盛,那时大熊猫曾遍布我国现在的东北地区,甚至缅甸北部也发现有它们的遗迹。经过多年的进化过程,熊猫在形态上仍基本保持最初的特征,没能为更好地适应环境而演变,因而分布范围大大地缩小了,现在仅产在我国的一小片地区,因此它们又有“活化石”的称号。1975-1976年间四川岷山的箭竹大面积开花结籽,然后大片枯死。这种现象十分罕见,对大熊猫真是实难临头。有些大熊猫迁出灾区,有些则因吃不到竹子而饥寒交迫倒毙。
大熊猫由于成熟晚,对配偶有选择性,每胎仔数少,幼仔弱小,成活率低,繁殖周期长等原因而数量日减。北京动物园于1963年首次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于1978年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1992年世界上首例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幼仔成活;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仔成功。我国还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研究考察大熊猫地生态,所以,它很有希望繁衍下去。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