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形状似蟋蟀,但尾部有两根比较长的尾毛。成虫虽有发达的翅,但飞翔力很弱。一般栖息于流水附近的树干、岩石或堤坡缝隙间。体色与所栖息环境相似,多为黄、褐或黑色。幼虫生长在水里,肉、植兼食。石蝇、胰翅虫属此目
。
8.足丝蚁目(纺足目) 已知约135种。体细而长,柔软;头扁,活动自如;触角丝状,15-30节;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缺单眼;雄性有翅,雌性无翅。翅狭长,脉纹简单。胸部发达,前足跗节第1节膨大,有丝腺体。具有丝腺。尾须二节,常不对称。分布仅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群集,生活于树干和石头下面丝状燧道中,亦生活在地衣和苔藓中。喜黑暗。取食死亡植物,特别是死亡的杂草叶。营网状巢,卵成群产出,雌虫对卵和幼虫具有母爱特性。足丝蚁属于此目,
9.蛩蠊目 不超过10种。体小而扁平,细长,无翅。口器咀嚼式。触角长,丝状,28-40节。复眼小,无单眼。腹部十节。足疾走式,跗节五节。尾须长,5-9节。雄虫有腹刺。雌性有发达的产卵器。如蛩蠊。因特征似蟋蟀,又像蜚蠊而得此名。此目分布于北美、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国。已知种都生活在4000尺以上的高山接近融雪地带,或在溪湖边的石块、木头下以及土壤中生活。夜出活动,为食肉性昆虫。此目被认为是原始的、且与种族发生有一定意义的种类,可能作为一种“活的化石”。我国于1986年在吉林省长白山天池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书永采到且首次记录。
10.竹节虫目 已知约2000种。身体中型至大型,细长或扁平;头小,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复眼小;触角线状,多节,短或长;足疾走式,三对,形状相似,细长或扁宽,跗节5节。翅或有或无,前翅小,成鳞状。是昆虫中身体最长的一类奇异昆虫,颜色多为绿色或黄褐色,形状细长如枝干或扁宽似树叶,形状和颜色都和所在环境极为相似,具有高度的拟态和保护色,很不易发现它,因有假死性,常作为拟态类昆虫代表种,如竹节虫。。
11.蜚蠊目 约2250余种。体扁平,椭园。头小而斜,触角细长多节,丝状,眼发达。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宽大如盾,盖住头的全部或大部分。翅两对、发达,前翅较厚,革质,后翅膜质也有缺翅种类。以腐植质为食,多食性。性喜黑暗,野生种类生长在砖石、潮湿的落叶和树皮下或树洞中,有的钻在土内,有的生活于蚁巢或蜂巢中,个别的生活于水边,有时潜入水底。有许多种生活在室内,白天躲藏木缝隙间、厨房炉灶旁,晚间出来偷吃食物,为害衣服,纸张等。在火车,船只和仓库中易找到,本目包括蜚蠊、地鳖、土鳖等。
12.螳螂目 已知约1550种。身体中型至大型,长而扁。头三角形,转动灵活。腹眼突出,单眼三个。触角丝状,细长多节。口器咀嚼式。前胸长,活动,前足为捕捉足,中、后足细长善爬行。肉食性,喜捕食蝇、蛾、蝶幼虫及蝗虫等。卵成块状,称螵蛸,为中药材。有特殊的拟态,酷似植物的枝叶甚至花。平时静伏不动,不易暴露。常见种有螳螂等。
13.等翅目 已知约1600种身体小型。触角念珠状或丝状。咀嚼式口器,上腭特别发达。翅狭长,能脱落。前胸发达能动,但比头窄,中、后胸不能活动。足疾走式。多形态昆虫,群栖,有社会性组织。体色白或微黄,怕阳光,藏在木才里,或住在高高筑起的白蚁窝里,专门吃木材的纤维质,为木材森林的重要害虫,如白蚁。
14.革翅目 已知约1050种。身体中型,外壳坚硬。头扁宽活动。触角细长多节,鞭状。口器咀嚼式。腹眼发达,无单眼。前翅短,革质;后翅扇状膜质,有特异之扇状脉。尾端具有铗子状的尾毛一对,故又名耳夹子虫。有夜出习性,白天隐藏在裂缝、石头或树下面,水边潮湿地方,有的甚至在水里的石块下面也可找到。此外,有的种类在草丛或植物的枝叶上面停息。为杂食性昆虫,偶尔为害花和嫩叶。卵通常成群产在土中,雌虫对卵及初孵化幼虫有保护和照顾的习性,是群居性昆虫中的代表种,如蠼螋。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