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就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在渔猎活动中逐渐认识了鸟类,拣食鸟蛋、食用鸟肉和利用它们的皮毛。在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已发现具有刻纹的鸟骨管装饰品;从洞内发现的化石分析,他们已经能够捕食当时在我国有分布的鸵鸟以及其它鸟类了。
在我国和西欧等地所发掘的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穴内,有鸟类形象的壁画。这些图画虽然粗陋,却基本上表达了鸟类的特征,像南美印地安人的洞穴壁画中,已能认出“体被羽毛,有翅膀,有喙,双足着地”的形象(图1)。我国殷墟甲骨文的“鸟”字也是鸟形。从象形文字演变到大篆,形象更生动了,能看出体形、翅膀和脚的特征,表达了古人关于“二足而羽谓之禽”(《尔雅》卷十,《释鸟》)的认识(图2)。考古工作还证实,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现今所熟悉的家禽例如鸡、鸭和鹅等,都已逐渐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内被驯化成功了,这在人类对鸟的认识和利用方面是一个飞跃。
当然,原始人类对于变幼莫测的自然界的认识充满了神秘和恐怖,大约在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中开始产生和逐渐发展的“图腾崇拜”就是一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