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俯冲下去,准确地捕食它们。
空中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说明翼龙具有高水平的新陈代谢,已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换句话说,翼龙必须是热血的动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飞行。化石证据恰好证明了这一点。1970年,当时苏联的一位古生物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非常完整的翼龙化石,其中非常清楚地显示出这只翼龙全身长有又细又长的毛发,像羊毛一样弯曲。毛发的作用当然是隔热保温,就像今天哺乳动物毛发的作用一样。由此说明,翼龙具有与今天鸟类相似的热血和恒温的生理机制。与此相适应,翼龙有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翼龙具有与今天的鸟类相似的复杂行为。它们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产在地上,并且还会孵卵,以自己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来保证卵的正常孵化。幼仔会得到亲体的照料,直到能单独飞行觅食。翼龙营群居的生活方式,在繁殖期间,还很可能具有类似家庭单位的结构。曾在英国剑桥湿沙地区发现的成千上万的小翼龙骨片化石似乎正说明了这些复杂的行为。
翼龙具有适合飞行时后肢向身体后外方斜伸的状态转变为在地面活动时的垂直状态的髋关节,因此它们还具有在地面行走、奔跑的能力。这对于它们在地面免遭敌害袭击,繁殖后代,以及起飞前的助跑都非常有利。
生活在侏罗纪的喙嘴龙是较为原始的翼龙。头长,嘴巴很尖,里面长满长而尖利的牙齿;躯体后面还有一条很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皮膜,在飞行时起舵的作用。它们常在湖泊、海洋上空盘旋,捕食水里的鱼类(图1)。
在我国新疆乌尔禾地区发现的准噶尔翼龙生活于白垩纪早期,是翼龙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类群。两翼展开达4米;像鸟一样的大尖嘴里仍然有锥形的牙齿,但数目已减少,前部的牙齿已消失;头顶的冠状突已表现出向后延伸;身后还有一条小尾巴。准噶尔翼龙生活在当时巨大的淡水湖边,常在湖泊上空盘旋,以鱼虾为食(图2)。
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翼手龙是进步类型的翼龙。头很长,有一根长长的冠状突;嘴变成了与鸟一样的喙嘴,口内没有牙齿;身体很小,但两翼展开很大;尾巴退化消失了。七十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巨大的翼手龙化石,这种翼手龙的巨大翼展开后竟达15.5米,简直就是一架中小型飞机的翼展!头长达1米,由于嘴里没有牙齿,可能以取食陆地动物的尸体为生(图3)。
翼龙类由于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热血的生理机制,灵活的飞行技巧,而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难怪有人叫它们是“披毛发的魔鬼”。自然选择是无情的,翼龙类在白垩纪末也与它的“堂兄弟”——恐龙一样,极不情愿地退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舞台,把广阔的蓝天让给了后来繁盛起来的鸟类。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