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日本冠?q(图)
  • 墨西哥900多种动物正面临灭绝(图)
  • 中国野生双峰驼濒临灭绝(图)
  • 大型猛禽:蜂鹰(图)
  • 濒临灭绝的印尼椰子蟹(图)
  • 不会迁徙的夏威夷雁(图)
  • 捕鼠能手:印度蟒(图)
  • 新西兰岸?a(图)
  • 数量稀少的东京魑(图)
  • 威风凛凛的绿毛乌龟 (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性情温顺的毛丝鼠 (图)

    御寒,是世界上最好的毛皮之一。按其重量计算,价值可以和黄金等价,故又有“金丝鼠”之称。近年来,我国先后以国外引进了2000多只种鼠,分别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12个省市试养,并获得成功。

      毛丝鼠是一种草食性小动物,饲料来源广泛,饲养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投入劳力少,成本低廉(每只成年鼠饲养一年的成本为10元左右),收效快,收益多,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毛丝鼠人工饲养的棚舍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多在室内饲养。一般用组合式铁丝鼠笼(最好用镀锌铁丝笼),每个笼的体积为50厘米×45厘米×10厘米,或60厘米×30厘米× 30厘米,笼舍通道口径为13厘米×13厘米。铁丝笼舍的网眼为2.4厘米×1.2厘米。如用竹木结构,笼子容易被啃坏。雄兽和雌兽在非发情繁殖期应分开饲养。笼内除设有饲槽、饮水管、跳板以外,雌兽妊娠产仔前笼内应放活动式木制产仔箱,规格为30厘米×25厘米×20厘米。此外鼠笼内放置沙盘(沙盘由木制或铁皮制成),规格为30厘米×15厘米×8厘米,内装4厘米厚干燥而洁净的细沙,最好放少量滑石粉。此外,笼中还可放入一些细木棍,供鼠磨牙。

      毛丝鼠的消化道特别长,盲肠发达,因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常饲喂干草、谷物和青饲料,或配合饲料,包括草本植物、蔬菜、野菜、桑叶、榆叶及苜蓿、谷物等,白菜等含水量太多的蔬菜不宜饲喂。精饲料除各种谷物以外,还可喂给麦麸、玉米面、豆饼粉。添加少量精食盐、酵母粉、骨粉和其他矿物质,如钙、锌、磷、纳、钾、铁、铜、钴、锰等,添加量一般为钙1%、磷0.5%、碘化钾0.3/万、硫酸铜0.5/万、硫酸锌1/万,硫酸亚铁1.5/万、硫酸锰1/万。目前一般采用混合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的配方应根据各地所产的饲料及毛丝鼠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繁殖期身体对营养需要来制定。例如:苜蓿草22%、玉米10%、豆饼粉18%、麦麸17.5%、小麦14%、大麦12%、骨粉2%、食盐0.5%、酵母粉4%。成体饲喂量每日每只约25克,再补以干草和青绿饲料如紫苜蓿、三叶草、野稗草、猫尾草、野菜、车前、蒲公英、苦菜、水芹菜、胡萝卜等,有利于生长发育,且鲜嫩多汁,适口性好,能够刺激食欲。青饲料与精饲料的配搭应根据季节、气温和毛丝鼠的粪便干湿等情况决定。怀孕雌兽要多强加适量维生素E和蛋白质饲喂。对临产雌兽还应适量增酸奶粉和多维葡萄糖(每餐加一勺),仔鼠出生后,继续补充营养,可提高仔鼠成活率。

      对毛丝鼠的饲喂量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科学地给予控制。喂量过大,不但浪费,增大成本,而且毛丝鼠过饱而减少运动,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引起胃肠病。毛丝鼠白天活动量小,吃食少;夜间活动量大,因而夜间饲喂食量大。成体体重一般在500克左右,日采食量约为体重的5%~6%。其中颗粒饲料占80%,干草和青绿饲料占20%左右。每只每次喂1平匙颗粒饲料(大约15克),草料不受限制。一般1天喂两次,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4点投喂,以夜间饲喂效果较好。喂鲜绿饲料如鲜草时,先要晾晒,不能喂带露水的湿草,干草要切短,谷物要磨碎。细粉饲料易呛喉,常引起异物性肺炎,湿料易腐败,喂后易引起肠炎。饲喂的饲料品种要稳定,从喂干到喂鲜或从鲜到干,都必须逐步进行,过度时间应不少于1周,同时要全天保持饮水器内有清洁饮水。

      毛丝鼠缺乏汗腺,喜欢干燥阴凉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是2~30℃,气温为零度以下,或30℃以上均不适宜其生长。雨水太多,潮湿和寒风对毛丝鼠的生长发育都不利。室内温度以14℃左右为宜,最低不得低于0℃,最高不得超过30℃,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每天饲喂之前应开窗通风换气。在南方梅雨季节和冬季要注意防潮防湿。北方天气寒冷,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特别要注意对幼仔的保暖。在炎热天气要搞好通风、遮阳,有条件的最好安装降温设施,并供给充足饮水。毛丝鼠喜清洁、爱沙浴,对饲具要定期消毒,每周至少要进行1次沙浴,每次沙浴20~30分钟,以增进健康。此外,平时尽量少惊扰和抚弄它,尽量避免外人参观,严禁猫、狗等动物进入场舍,要保持笼舍的安静。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