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
鹤主要是湿地鸟类,“进化链”与鹤形目相关。在这个族群中,有各种各样的秧鸡、黑水鸡、红骨顶鸡、泽鸡和白骨顶鸡等。秧鸡类相对比较体小,矮胖,喜欢躲躲闪闪、藏藏掖掖的。无论是从长相还是从举止上看,跟优雅大方的鹤确实很难相提并论。但是,种种细微的迹象表明,二者又的确属于同一种源。例如:在换羽时,它们都是“一次性”换完,而不是“陆陆续续”换掉的;还有,它们都选择平地筑巢孵卵。跟其他同类所不同的是,蓝鹤和它的近亲蓑羽鹤(Demoislle crane)已经从湿地“解放出来了”。对于它们,湿地仅是一处栖息地,至于觅食和筑巢孵卵这类事情,它们都会在旱地上完成。只不过蓝鹤选择筑巢的草地,往往与潮湿地带比较接近而已。大多数现存的鹤类,比如南非的灰冠鹤(Grey Crowned Crane)和垂肉鹤(Wattled Crane)也都会离开湿地到别处觅食,至少会偶尔如此。不过到了繁殖期,它们肯定还会回到湿地。
由于已经能够从很有局限性的湿地“解放”出来,所以在南部非洲的3个鹤种之中。蓝鹤成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然而,除了栖息地的区别之外,蓝鹤在其他生活习性上,与自己的同类仍是十分相像的。作为一个群体,鹤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们行为模式的保守性。在这方面,无论是哪一种鹤,都十分相象。在觅食方面,虽然不同的鹤对食物各有所爱,但基本上都以植物为主,辅以各种昆虫,在繁殖期尤其如此。实际上,所有鹤类都喜欢到刚发芽的农田去捞取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外快”,此举往往会导致它们和农民之间发生冲突。
也许是因为它们具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质吧,所以在与配偶的关系上,它们是十分忠诚的。这使得它们在悠久的民间传说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在鹤类社会,一旦双方确定了配偶关系,那么彼此肯定会“从一而终”,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只要“结了婚”,肯定会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极少出现一方远离到对方视野以外的情况。甚至在非繁殖期,当“夫妻俩”要暂时回到群体中过集体生活时,它们仍会恩爱有加,如影随形,时刻保持着“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亲密状态。鹤群的另一个惹人喜爱的特征,是它们那引人入胜的舞姿。翩翩起舞是它们的一种习俗,舞者既可以是一对恩爱夫妻,也可以是鹤群中正含情脉脉企图寻找配偶的年轻的鹤。
有趣的生活习性
蓝鹤一般在春天筑巢孵蛋,通常一窝蛋只有两枚。有时这两枚蛋就直接产在光秃秃的地面上。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在蛋的底部发现一层不很明显的、薄薄的垫子。它是由干草、动物排泄物,甚至小石头等物构成的。在我观察过的一个鹤巢里,就发现有几百件这样的小东西。蓝鹤应该属于在繁殖期会变得特别醒目而漂亮的鸟类之一。而且看来在选址筑巢方面,它们显然十分粗心,过于草率。因为它们用于孵蛋的鸟巢总是筑在毫无遮掩的平地上。此外,它们全身的羽毛也毫无伪装。在这方面它们跟其他一些同样喜欢在平地上筑巢孵蛋的大型鸟类相比,如斯坦利的地?L(Stanley’s Bustard),就大不一样。通常,人们在大约一公里之外就可以发现正在孵蛋的蓝鹤。
那么,古时候这种鸟到底是如何与非洲那些凶猛的食肉动物周旋的呢?这简直是一个谜。也许,其成功之道全仗它们那种与生俱来的高度警惕性。不错,你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发现正在孵蛋的蓝鹤,但是请放心,它肯定会在你发现它之前就早已发现了你。只要你流露出一丝企图靠近它的迹象,它就会警觉地倏然离去。待你向鸟巢附近靠拢时,它早就跑到几百米之外了。这时,除非你在此前已经为这个鸟巢仔细做好记号,否则根本找不到它。它们的蛋个头虽然不小,可是蛋壳上却有巧妙而隐秘的图案。明明走十步你就应该可以看到它的,可是你转了一百来步还是发现不了它。
大鸟通常会将孵出来的两只雏鸟一起喂养,这一点很令人吃惊。因为在圈养的蓝鹤中,新生的小蓝鹤表现得十分好斗。如果不及时将同一窝的两只雏鸟隔离开来,肯定会造成二者相斗,两败俱伤,甚至命丧黄泉的恶果。不过,这种现象通常会在一个星期左右就自然消失了,就像在一些捕食猎物的大鸟中常见的“手足反目,自相残杀”情形一样。在野生环境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巧妙方法就是及时将刚孵出的雏鸟带开。对自己的“新生儿”采取“骨肉分离法”,是一些秧鸡类鸟的又一特性。父母双方各带开一只雏鸟,并负责养育它,经此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雏鸟为什么会具有这种天生的“杀亲”本能,至今仍是一个有特解释的问题。为了保护自己的雏鸟,蓝鹤们通常会做出一些吸引人注意的掩护动作,比如展开双翅,或假装受伤等等,就像大?a常做的那样。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当它们的家庭受到只有中等个子的猛兽,比如狗的威胁时,它们也敢于无所畏惧地迎战。这个时候,它们那利如双刃剑的细长鸟喙,也不是好对付的。
繁殖期结束之后,蓝鹤夫妻带着已经基本上长大了的幼鸟,回到由非繁殖期的蓝鹤组成的鹤群中过集体生活。然后,几乎在整年的时间里都随同鹤群在栖息地活动。鹤群里当然还有很多年轻的蓝鹤,正等待着自己繁殖期的到来。下一个筑巢周期来临之时,繁殖期的蓝鹤“夫妻”就会离开鹤群,将自己的后代留在“亲戚”们中间,让它们代为照看,直至这些幼鹤长大成熟,进入繁殖期,并组成自己的家庭。
世界上有许多种鹤都具有迁徙性,每年都在相隔数千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季节性地飞来飞去。在这一点上,蓝鹤和其他的鹤也没什么两样。尤其是到了冬季,它们总会离开涨拔较高的繁殖地。但是它们迁徙的准确模式至今还没能搞清楚,而且经常出现颇为矛盾的现象。在许多文章中,关于蓝鹤的迁徙行为众说纷纭。几乎是有多少作者就有多少种说法。其实,就是最近的一次对小群蓝鹤的卫星跟踪,也只能比较深入地提示蓝鹤在自己“区域内”的活动规律。只有一只带着色圈标志的年轻蓝鹤是个例外。它飞越了整个蓝鹤分布地,从Mpumalanga 的Dullstroom一直飞到西南岬(south-western Cape)的“山那边”(Overberg)。
国鸟的命运
蓝鹤是南非的国鸟。然而最近,在为南非军队制服的盾形纹章选择新标志时,它败给了具有战士雄风的“秘书鸟”(鹭鹰)。蓝鹤同时也是先前的“南非鸟类学会”的会标。不过最近新成立的“南非鸟生活”组织,则以国际通用的燕鸥标志作为其会标。其实用蓝鹤作为象征南非的国鸟是再合适不过了。它个头够大,体形独特优美,外表安详而自信。尤其是当它偶尔像芭蕾舞者那样旋转着翩翩起舞时,或是快乐地“高歌”时,就更能充分地展示它超凡脱俗的特色。最重要的还是它所独具的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蓝鹤原本只分布在南非,唯独有一个小分支,远离它们南方的“表亲”,北上栖息在纳米比亚的埃托沙盐沼地(Etosha Pan)。蓝鹤也会季节性地跨越国界,飞到邻近的莱索托、斯威士兰、博茨瓦纳,甚至津巴布韦等国家,偶尔还会在这些地方筑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99%的蓝鹤是以南非为家的。
遗憾的是,其实它们在“家”里所得到的待遇并不很好。就像它们出现在各种纹章标志上的机会在减少一样,野生蓝鹤数量也在减少,二者之间似乎不无关系。的确,不再把它们当作-纹章标志的理由之一,就是它们已经丧失了过去那种“无处不在”的优势。在许多它们以前栖息的地方,已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
所幸的是,蓝鹤的厄运还不至于差到“绝望”的境地。如今它们的状况还是有好有坏,参差不齐的。境况最差的是那些原本分布在辽阔的草原生物群落区的蓝鹤。那里曾经是它们可靠的“根据地”。可如今在这类地区,90%的蓝鹤已经在过去的20年中逐渐消失了。只剩下大约9000只还稀稀拉拉地“坚守”在这里。起先,人们对这一严重情况并无觉察,等到发现时已经“悔之晚矣”。导致这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毒死亡”。
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地滥施农药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更为恶劣的是,有些农民在发现蓝鹤“人侵”他们的农田时,会有目的地针对蓝鹤施放毒药。当然,也有的蓝鹤是在农民对其他鸟类或哺乳类“入侵者”施放毒药时被“误杀”的。甚至是因为农民为了“打野食”而下药捕捉其他鸟如珍珠鸡等时,被“捎带着”丧命的。
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在南非,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之一的草原地带,是承受人类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因为,有许多颇具威胁的其他因素都与草地有关。比如,在草原地带人居稠密,就像Guateng和前Transkei地区的情况那样。由于人居稠密,能给像蓝鹤这样的大鸟留下的生活空间就十分有限了。尤其是当它们要寻找一块比较安静的地方筑巢孵蛋时,就更感到难以落脚。大规模“地毯式”的商业性造林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活动范围较大的蓝鹤所需要的开阔地。此外,在海拔4000英尺以上的高原地带以及其他地方,像迷宫一样分布得越来越广泛的高压电线对蓝鹤的威胁也不小。一旦撞上了,它们总会九死一伤,很少能幸免于难。造成威胁的因素还有:由于推行“一统经”的农田连片耕作法,田地与田地之间完全没有了间隔,这就更加缩小了蓝鹤可能生存的空间。因而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蓝鹤群从西部的草原生物群落区,向与之相邻的干燥台地东部半干旱地区“渗透”。显然,这种贫瘠的草地稀疏的地方并不是它们理想的栖息地。在这里,它们也只能稀稀拉拉地勉强落下脚。
不过好消息还是有的。它们来自西海岬(Western Cape)的fynbos生物群落区,特别是位于波特河(Bot River)的摩色尔湾(Mossel Bay)之间的南部沿海平原上的“山那边”(Overberg)一带。从历史上看,这里以前从来就没有过蓝鹤。因为在这里,贫瘠的土地被多叶的灌木丛密密扎扎地覆盖着,这种环境并不适合蓝鹤栖息。然而,在人们进行了农业开发之后,蓝鹤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数目还相当可观。
刚开始时,迁来的蓝鹤并不很多,它们的迁徙处于一种“低调”状态。大约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人们在这里采取了庄稼地休耕、农田与牧场轮流变换等混合型农业运作方法,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这样一来,此地蓝鹤的数量简直是-性的猛增。可喜的是,这一现象也向西部沿海平原蔓延,一直发展到斯瓦特兰(Swartland)。对这一地区蓝鹤数量的统计表明,在西海岬(Western Cape)至少有6000只至10000只。
不过,这里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南部这一片新发现的蓝鹤的“人造天堂”里,蓝鹤的繁荣完全依赖于农民耕作的“时尚”,或者说“流行模式”。如果有一天,人们由于兴致所至使流行的农田与牧场轮流变换的方法不再时尚了,那么蓝鹤群从该地区消失的速度,肯定会像它们当初突然猛增的速度一样。
近几十年来,南非对蓝鹤的保护力度在加大。最初,只是向农场主强调这一问题。如今,已重视对所有农业工人进行教育。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开展了沿路计算蓝鹤数量的活动,以监控蓝鹤(包括其他大鸟)的数量。这种努力是具有典范作用的,它为其他地方的鸟类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但是,如果想更长久地保护好蓝鹤,那么我们还需学习和掌握更多关于野生蓝鹤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