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叫住室。住室变化很大有的长大些长达一个半圆环,有的很短在中生代的种类菊石在成年期住室成离心状,使最外一旋环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
软体部分出口也就是口的壳口。壳口的形状也不仅相同有圆形、椭圆形,普遍有腹弯。壳口有盖叫口盖。其成分为石灰质或角质,相当与鹦鹉螺的的头盖或腹足类厣。当软体部分收缩进壳以后,口盖将口紧密的盖好保护软体部分。口盖在泥盆纪的早期才出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在三叠纪出现的单口盖,口盖为一片角质包薄片,它不能完全封闭口部;另一类是在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才出现的双口盖,由一对大致呈三角形微微向外凸出的石灰质片。两个薄片之间有一个结合线。由双口盖结合而成叫合口盖。它由三层组成:外层薄:表面具有斑点状、粒状、脊状、和沟状的同心圆;中层厚,呈泡沫状或管状。内层接近软体部分,薄而光滑。在保存中口盖和壳是分开保存的。口盖的文饰、形状和厚度都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壳的缝合线。菊石动物缝合线是隔壁边缘和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一般只有在拨开外壳才能露出的。向前弯的叫鞍,向后弯的叫叶。缝合线在研究菊石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缝合线可以提供极好的证据,缝合线的特征也是分类的依据,在菊石超目下面又分出8个目。
通过对菊石个体发育的研究,一般认为菊石亚纲由古生代鹦鹉螺演化而来,经过杆石亚纲演化为泥盆纪的棱菊石类,再由这一类演化为其他的菊石。
菊石亚纲的演化趋势是最引人注目的:1.缝合线由简单到复杂;2.壳饰由光滑经过简单壳饰到复杂;3.壳形从不卷,松卷,正常旋卷,变成扁平或膨大,再发展成异形壳;4.壳口在古生代时期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口盖由单盖向双盖演化。5个体由小到大。泥盆纪、石炭纪仅有7.5厘米最大的有35─60厘米。三叠纪个体在20厘米的普遍增多。侏罗纪一般个体都很大,直径在80厘米,白垩纪时直径达到120厘米,最大到达255厘米。
菊石最早出现在泥盆纪初期,繁盛于中生代,是中生代的标准化石,白垩纪末期绝迹。从出现到绝灭经历了四个繁盛时期:第一个在晚泥盆世有海神石类及无棱菊石、棱菊类的低级类型;第二个时期晚石炭世到二叠纪末,以棱石为主,其次为无棱石的高级代表;整个三叠纪是第三个时期,是齿菊石的天下。最后一个时期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由菊石组成。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