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超过一半的为半内卷,外旋环完全包围内旋环侧面的或者仅露出极少部分的则称为内卷。
在古生物的分类中,鹦鹉螺是一个亚纲。鹦鹉螺亚纲的进化趋向为主要是以缝合线、体管和贝壳的外形作为标志的:缝合线由简单到复杂,早古生代的为圆环形或仅有微微的弯曲,到了晚古生代缝合线弯曲的比较显著;壳形有明显的鞍和叶,中生代则发育则有明显的鞍和叶壳形由直至微弯到旋卷,由外卷到内卷,体管由小体管到大体管,然后又由大体管到小体管
鹦鹉螺类自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形的、构造简单的隔壁颈短和壳体微弯的类型。到奥陶纪迅速发展,趋于极盛,壳体增大,构造也向复杂化除了直形壳以外还发展出现了平旋壳。志留纪到泥盆纪鹦鹉螺开始衰落。三叠纪末期,直壳类绝灭,旋卷类也变得少了,仅留下今天生活在深海中的一个属。如果我们把现生的鹦鹉螺与最初的鹦鹉螺的祖先相比,谁能想到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因缘关系呢?
有趣的是,在鹦鹉螺壳室的每个壁上还生有很多条清晰的环纹,称为生长线,同一个地质年代的鹦鹉螺化石,其生长线数目是一样的。例如,距今32600万年前的鹦鹉螺化石上有15条生长线,距今6950万年前的鹦鹉螺化石上有22条生长线,现生的鹦鹉螺则有30条生长线。可见鹦鹉螺生长线的数目随着年代的不同发生变异,从远古到现代,生长线的数目越来越多。通过生物学与天文学的有关研究发现,不同年代鹦鹉螺生长线的数目与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要的天数恰相吻合,因为在距今约32000万年前,月亮离地球较近,绕地球一周需要15天,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月亮离地球渐远,绕地球一周需要22天,现在月亮离地球就更远了,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30天。所以,有人戏称鹦鹉螺为“伟大的天文学家”。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