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褐马鸡的自然保护区
  • 褐马鸡历史和受到的威胁
  • 家鸡的祖先
  • 高度发展的有蹄类——偶蹄目动物
  • 走向衰亡的有蹄类——奇蹄目动物
  • 海中的野牛——海牛目动物
  • 上门齿终生生长的兽类——蹄兔目动物
  • 鼻子最长的兽类——长鼻目动物
  • 牙齿呈管状的兽类——管齿目动物
  • 水陆两栖的猛兽——鳍足目动物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肉食猛兽——食肉目动物

    用于切取食物。用于刺戳捕食对象的犬齿十分强大,为圆锥形,就像匕首一样,是它们的主要武器,其长度、粗细和弯曲程度随种类不同而异。前臼齿和臼齿咀嚼面构造变化极大,数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食虫类由上牙后缘与下牙前缘担负切割作用的方式不同,食肉目动物具有特化的裂齿,或称为食肉齿,由非常发达的上颔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颔第一枚臼齿构成,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点之一。上裂齿内侧的前后两个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两个齿尖均较高而粗大,呈剪刀状。咬合时,呈侧铡刀样对切,以撕裂韧带、切碎软骨等。在进食的时候,可以把衔在口内的肉,慢慢移向嘴角,用裂齿侧切开。

        食肉目动物的咀嚼肌也都比较发达而粗大,颌关节比较紧密,下颚骨(齿骨)强大,其关节突和鳞骨的横向关节窝构成关节,使下颌限制在上、下直线范围内,不能前后移动,左右活动也极其有限,所以能够用力咬合,以利于牙齿切割肉类,但也因此而抑制了牙齿的研磨作用。

      与捕食动物的习性相适应,食肉目动物的头骨脑盒大,大脑发达,具有纹回的表面,具有三条脑沟和多数脑回,属于大嗅叶型脑。眼眶一般与颞窝相通,鼻甲骨发达,结构复杂,面积扩大,为嗅觉上皮的附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感官都十分发达,嗅觉、视觉和听觉均很敏锐,身体和四肢一般也很强壮,而且能够作柔韧而有力的动作。食肉目动物中的绝大多数种类为陆栖型,主要在地面生活,许多种类善于攀缘,但比较典型的树栖种类却很少。同样,营穴居者也较少,仅有獾等少数种类掘洞而居。此外,水獭类善于游泳,是以鱼类为食的半水栖种类。

        它们的锁骨与其他动物相比,均退化或消失,使其前肢具有较大的活动性能。在腕骨部位没有中央骨,由舟状骨和月骨愈合成舟月骨(又叫桡腕骨),从而增强了腕部的稳固性,有利于奔驰活动。各肢上至少有4趾,熊类与犬类的前后肢则均有5趾。趾上的爪非常尖锐和发达,有的具钩,容易捕捉和撕裂动物,猫类的爪,更具有可伸缩性。行走方式为四肢跖行、半跖行或趾行。多数种类为趾行性,仅以足趾着地而行。熊类和大熊猫等种类为跖行性,以整个足掌(跖)面着地。大多数善于奔跑。

        食肉目动物的胃的构造比较简单,仅有一个室,肠道也比较短,盲肠通常很小或者退化。雄兽均有阴茎骨,睾丸位于腹腔外的阴囊内。除鬣狗外,很多种类具有肛门腺。雌兽为双角子宫,盘状蜕膜胎盘,乳头位于腹部。

        食肉目动物发展的历史很长,从古新世到现代都有它的代表。在化石记录上,最古老的食肉目动物被称为古食肉类,是最原始的掠夺性兽类,出现于白垩纪末期,构造也比较原始。新生代以后,食肉目动物在始新世时期发展为更多的种类。古食肉类到渐新世的时候逐渐衰亡,为新兴的新食肉类所代替。

      新食肉类是在始新世晚期的古食肉类中发展出来的一支,它的体形较小,属于新食肉类中的小古猫类,但构造已经比较高级,大脑比较发达,具有一对发育较为正常的裂齿。新食肉类从渐新世以后非常繁盛,一直繁衍到现代,除南极大陆、新西兰、马达加斯加以及一些海洋上的岛屿外,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且占领了各种各样的生境。
    食肉目共有8科,即:犬科Canidae(36种)、熊科Ursidae(8种)、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1种)、浣熊科Procyonidae(20种)、鼬科Mustelidae(66种)、灵猫科Viveridae(75种)、鬣狗科Hyaenidae(4种)和猫科Felidae(38种)。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