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水中巨兽——鲸目动物
  • 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兽类——啮齿目动物
  • 具有双重消化功能的兽类——兔形目动物
  • 顶盔带甲的兽类——鳞甲目动物
  • 南美洲大陆的奇兽——贫齿目动物
  • 人类的近亲——灵长目动物
  • 介于食虫目与灵长目之间的兽类——树鼩目动物
  • 鼻子最长的兽类——长鼻目动物
  • 牙齿呈管状的兽类——管齿目动物
  • 水陆两栖的猛兽——鳍足目动物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会飞的兽类——翼手目动物

    牙齿;原始的第二、三对前臼齿为小前臼齿,呈圆锥形,仅有单一齿尖,最后一对前臼齿为大前臼齿,其齿尖几乎达到犬齿的高度,可作为翼手目动物的特征;典型臼齿的齿冠有“w”形的切缘,具二枚齿根。

        翼手目动物为夜行性,其中以昆虫为食的种类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借助这一系统,它们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扰下运用回声定位,发出超声波信号而不影响正常的呼吸。它们头部的口鼻部上长着被称作“鼻状叶”的结构,在周围还有很复杂的特殊皮肤皱褶,这是一种奇特的超声波装置,具有发射超声波的功能,能连续不断地发出高频率超声波。如果碰到障碍物或飞舞的昆虫时,这些超声波就能反射回来,然后由它们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馈的信息在它们的大脑中进行分析。这种超声波探测灵敏度和分辩力极高,使它们根据回声不仅能判别方向,为自身飞行路线定位,还能辨别不同的昆虫或障碍物,进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

      在气候温和的中纬度地带生活的翼手目动物大多具有季节性迁飞的习性,并且能选择适当的隐蔽所进入冬眠,冬眠时体温可以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翼手目动物在秋季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卵,精子在雌兽的生殖道里过冬,而春季交配时则排卵与受精同时进行。在温带地区,一般每年仅产1胎,每胎产1一2仔,有时产3仔。

        翼手目动物是兽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除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分布遍及全球,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的种类与数量最多。它们可以大体上分成大蝠类和小蝠类两大类,大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它们的化石,除了在欧洲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找到过一些以外,在别的地区还没有发现过。小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化。最早在欧洲和北美洲的中始新统地层中已发现带有发育很好的翅膀的小蝠类化石。它们的化石也比较稀少,但在更新世的洞穴堆积中往往会有大量的发现,例如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就发现有更新世的长翼蝙蝠、菊头蝠等。

        翼手目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以花蜜、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的可以捕食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捕食其他翼手目动物。一般来说,大蝠类主要以植物果实、花蜜等为食,而大多数小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翼手目动物共有19科,即:狐蝠科Pteropodidae(168种)、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3种)、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49种)、混合蝠科Craseonycteridae(1种)、兔唇蝠科Noctilionidae(2种)、裂颜蝠科Nycterididae(12种)、巨耳蝠科Megadermatidae(5种)、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62种)、蹄蝠科Hipposideridae(60种)、叶口蝠科Phyllostomatidae(139种)、妖面蝠科Mormoopidae(8种)、吸血蝠科Desmodontidae(3种)、筒耳蝠科Natalidae(4种)、狂翼蝠科Furipteridae(2种)、盘翼蝠科Thyropteridae(2种)、吸盘足蝠科Myzopodidae(1种)、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330种)、髭蝠科Mystacopidae(1种)和犬吻蝠科Molossidae(88种)。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