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壁虎的干制品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名叫蛤蚧。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大壁虎能依靠舌同口腔底部的接触发出粗大而低沉的鸣声,一般每次连续鸣叫5—7声,从“格,格,格”的单音节到如同“蛤蚧——蛤蚧——”的双音节,由高转低,由快变慢,最后终于因为声嘶力竭而只能发出“蛤”而难以听到“蚧”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壁虎雄性和雌性常常相互召唤,鸣声此起彼伏,就象一对情侣的纵情欢歌,有时还有整个家族的“大合唱”,声闻数里,跌宕山崖。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仙蟾”,广东人则叫它为蚧蛇、合蛇等。做药的方法有好几种:民间将大壁虎的内脏除去,用竹片将体壁撑开,放在火上烘干,即可作药,两广人民常将鲜大壁虎与猪肉或其他肉类一道煮吃;也可配制成多种中成药,如蛤蚧精、蛤蚧补肾丸、蛤蚧酒、蛤蚧三七酒等;还可与蟾蜍、白果等配方制成“蛤青注射液”。一般认为蛤蚧的药效全在尾部,因而常将活大壁虎的尾剪下作药,等它再生一新尾后再剪用。至于大壁虎的药用价值,据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可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咳,疗肺痈消渴,助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