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类的共同特点是上颌具有两对前后重叠的门齿,前1对较大,前方有明显的纵沟;后1对极小,隐于前1对的后方,呈圆柱状。下颌具有门齿1对,无犬齿,在门齿与前臼齿之间有很长的齿隙。前臼齿与臼齿的咀嚼面一般可分为前后两部。左右上齿列间的宽度比下齿列间的宽度要大得多,咬肌的特化程度也比较低,在咀嚼食物时同时只能有一侧的上下齿列相对,因此它们的上下颌是经常左右移动的。另外还有上唇中部有纵裂;耳朵长;尾巴短小;后肢显著长于前肢;前肢不能抱着食物吃;主要以草类为食,具有双重消化功能;善于跳跃等。更为奇特的是,雄兽的阴囊位于阴茎的前面,这在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兔类过去长期被并入啮齿类中,其实它们的系统发生和身体结构与啮齿类也有很多差异,两类动物沿着完全不同的独立道路平行发展。从化石来看,化石兔与啮齿类的头骨和牙齿构造基本不同,所以现生种类的一些相似之处,只是演化上的趋同现象。兔类是从古代真兽类祖先分化出来的一个适应草原地带生活的类群,最早的化石是发现于古新世晚期的原古兔,尚无2对上门齿的分化。此后分化为两支:一支是耳朵短圆、四肢几乎等长但都比较短、尾巴退化得只剩下痕迹的鼠兔类;另一支是向快速奔跑方向发展的兔类,前腿短,适于着地,后腿较长,适于奔跑,长长的耳朵,则是它们灵敏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