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可达一百一十公里,是长距离的飞行冠军。一般鸟雀的平均飞行速度,一每小时只三十二至六十一公里。
短距离的冲击飞行,速度最快的是游隼,它在扑向一只正在飞行的鸟的一刹那间,时速竟高达三百六十公里,比雨燕快三倍多,但不能作持续飞行。
鸟类在空中飞翔时,除了扇动翅膀外,还常常利用空中上升的气流滑翔,以节省体力。
鸟类的飞翔,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相传,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墨子曾用三年的时间,制成了一只会飞的“木鸟”。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制成了一架会飞的“木雕”,能飞数里。到了唐朝,著名工匠韩志和,制作了一架能飞高一百尺,飞远四百多尺的飞行器。人们多么希望能象鸟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呵。
人类模仿鸟类的飞行一次次的失败了。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它促使人们进一步去研究鸟的肌体结构和飞行动力,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了鸟类具有奇特的飞行结构。它有纺锤形的身体,飞行时阻力很小,骨骼中间空,而且骨质特别坚而轻,同样一条腿骨,只有兽骨的三分之一重量;周身披着羽毛,翅膀与尾羽是飞行的工具,羽轴中间也是空的,使羽毛轻巧而牢固,羽毛上有油脂,很光滑,可以减少飞行阻力;特别是鸟有发达的胸肌,胸肌一般约占体重的五分之一,飞行时非常有利,是天然的“发动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次次揭开了鸟类飞行的奥秘,经过反复地仿制和飞行实践,在公元1903年,美国的赖特兄弟终于发明了飞机,从此实现了人类飞上天空的愿望。
现在的飞机,其载重量之大、飞行速度之快,是任何鸟类所不能比拟的。但人类还需向鸟类学习,模仿其某些特殊本领,不断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比如州模仿鸟类的翅膀,制成一种超轻型结构,模仿鸟类飞行时节省“燃料”的本领,制造轻型省燃料飞机,等等。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