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鼠又怎么会-呢?蝼蚁尚且贪生,在自然界除了人类思想复杂,有时想不通会自寻短见外,其他动物是不会-的。确切地说新疆这些黄兔尾鼠生前非但没有-的念头,而是想活命而活不成。类似新疆黄兔尾鼠短期内大批死亡的现象,在自然界早有发生。典型事例如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国家里的旅鼠,这种小鼠通常生活在高山上,在大发生年代,由于旅鼠的数量增加到超出了环境的负载力,食物不足,隐蔽场所缺乏,迫使它们成群结队地由高山迁出到低地觅食,在短时期内,该旅鼠种群就会崩溃。随着,当地以旅鼠为生的食肉动物种群也因此而缩小。经过几年,高山上被吃掉的覆盖植被重又生长起来,使少数残存的旅鼠得以藏身,同时,旅鼠的天敌因旅鼠减少而减少,给旅鼠的威胁也随之减少。此时为数不多的旅鼠已能取得足够的食物,在此适宜的情况下,旅鼠种群很快得到增长,于是新的循环开始,这种现象在种群生态学上叫种群数量的自我调节。
种群就是在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因此密度就是种群的特征之一,种群密度就是测定单位面积内所存的个体数目,单位面积内个体数目多,密度也就大。在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里,一些种群可能在发展,而另一些种群却在衰亡,这取决于种群数量的变动,常称为种群动态。在自然界中,种群动态很大程度取决于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迁出和迁入)之间的比率,出生率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如果年复一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便增长;如果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便衰退。如果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则种群保持稳定。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比率,所以出生率和死亡率一般都不可能保持不变。任何一种动物如果持续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都能活到生理寿命的终点。那么,只要繁殖几十代,其种群就能迅速增长,甚至布满全球。以图表示这种情况下的种群增长线应是直线上升,即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在自然界中,这种持续理想条件并不存在,种群不可能长期持续地呈几何级数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出现食物短缺,栖息地不足,过分拥挤以及遭受天敌捕杀和疾病,都会使种群丧失越来越多的成员,使种群存活率下降,这种情况使雌雄动物体质越来越差,出生率开始下降,迁移率也开始增加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最后,若出生率和死亡率相接近时,种群密度就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上。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种群增长图线常以“S”型出现,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斯缔曲线。
新疆阿勒泰草原的黄兔尾鼠从1990年以来鼠密度一直在上升,于1992年秋天达种群增长的逻辑斯缔曲线到极限,当种群数量大增超过其环境的负载力时,由于受环境因子阻限,生长率减慢不足,导致身体虚弱,出生率变平,种群达到平衡降低,幼仔发育不良,曲线延伸也随之降低,死亡率就会增高。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以往生活的乐土已不能满足黄兔尾鼠生存的需要:黄兔尾鼠不会坐以待毙,更不会-,而是大批结群迁移到别处去求生,实际上就等于是逃荒,在迁移过程中遇到不利情况,如前有大湖挡路,也会奋不顾身地往前抢渡。一些黄兔尾鼠由于体力不支,便丧生湖上,体力较好的幸存者继续前进,不久也会全军覆灭。等过几年后,草原上被破坏掉的覆盖植被重又生长起来,使少数残存的黄兔尾鼠得以藏身,也能取得足够的食物,到那时黄兔尾鼠的种群又会增长,开始新的循环。当然,流行疾病也能造成大量黄兔尾鼠死亡,但这次经鼠体解剖,并未发现有何明显病变,当地人畜也未受到感染,因此,病死不可能是主要原因。而可能是黄兔尾鼠种群采用迁徙的方式实现种群的自我调节。新疆阿勒泰地区黄兔尾鼠短时间内大量自然死亡为种群自我调节又添了一个典型的例证。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