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沙漠动物特有的觅水本领
  • 蛇牙的特殊功效
  • 以屎为食的滚粪球昆虫--蜣螂
  • 鸟类有乳汁吗
  • 十大动物建筑高手排行表
  • 蛇的王国
  • 鱼胡子的妙用
  • 小龙虾打瞌睡(图)
  • 鱼尾神功
  • 奇特的动物耳朵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神奇的拟态

    却又很难再捕捉到踪迹。更有意思的是一种角蛙,体色与枯叶极其相似,脑后长着一对凸出的“角”,正仿佛翘起的枯叶片。鸟类中也不乏拟态高手,记得第一次攀上生态站附近的裸山,我被一块突然飞起的“石头”吓了一跳,等“石头”落地后定睛一看,哪里是什么石头,而是与岩石表面的颜色和斑点一模一样的夜莺。还有一次在丛林中遇到一条通体具有鲜艳环纹的蛇,我却想不起鉴别金环蛇与假金环蛇的法则。要知道金环蛇的神经毒素可以让人在数小时内停止呼吸,而假金环蛇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于是,我只好乖乖地拍了几张照片而不去动它。等返回生态站大本营对照图谱一看,追悔莫及,原来是“冒牌货”。不过,以假当真终究比以真当假好,我的一个法国同事就曾经范了这样一个大错误,幸好事情发生在另一个交通方便的生态站,一小时候后他便被送进医院,否则恐怕真的无缘再与他共事了。

      其实,联想一下,自然界中的许许多多动物都或多或少地存有拟态现象:斑马身上的条纹,梅花鹿身上的“梅花”以及虎豹身上的斑点,都是动物“模仿”生存环境而形成的外部特征。更广泛地,甚至可以说动物的体色或花纹都不是偶然获得的,而是在物竞天择过程中通过一代代成功地逃避捕食者(对于被捕食者来说)或能够持续地捕食猎物(对于捕食者来说)而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优良”体色和花纹。

      拟态理论最早是在十九世纪由英国自然学家Bates提出,以解释南美大陆一些隶属于不同科的蝴蝶外形极其相似的现象。Bates当时惊奇地发现亚马逊平原各地域的蝴蝶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即分布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类的蝴蝶体色和斑纹彼此极其相似。他认为这种现象是无毒蝴蝶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模仿”体内有毒素和具有警戒色的蝴蝶种类而导致的结果,而选择压力的作用者则是捕食蝴蝶的鸟类。随后,另一位自然学家Muller以简单的数学模型证实,同一地区不同种类的有毒蝴蝶也有在外表上趋同的倾向,这是因为对天敌的联手“教育”能够减少每一种蝴蝶死亡的个体数量。他提出:甲种蝴蝶外形略似乙种蝴蝶的基因突变个体将不受已经有过捕食乙种蝴蝶教训的天敌的威胁,因此它们比纯甲基因型个体更有优势;同样,对于乙种蝴蝶来说也是如此。最终的拟态型取决于甲种和乙种蝴蝶的相对数量,数量少的种类较多地向数量多的种类的形态倾斜。图中的照片就是英文专著<<协同进化>>一书的封面,看得出,拟态与被拟态的蝴蝶是多么的相似。

      在努里格生态站工作时,我曾帮助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Blandin教授采集拟态蝴蝶标本,最后经过比较研究发现,一些原本以为是同一种的蝴蝶竞应该被划规不同的属。不过,这些蝴蝶尽管外部形态异常相似,其生活习性方面却仍然存有很大差异,比如觅食的时间和飞行的高度就迥然不同。我想这大概是它们彼此竞争而导致的生态位分离。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