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红光。换句话说,猫头鹰不仅看不见暗室中的老鼠,而且看不见红光照射下的老鼠。 为此,科学家断定,在慢慢秋夜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猫头鹰只能靠听觉捕食。而猫头鹰判断猎物位置的精确度实在惊人。有人曾做过如下试验:在豢养猫头鹰的室内地板上洒满木屑,木屑下面安放几只小型扬声器,只要某只扬声器一发出模拟老鼠的吱吱叫声,猫头鹰立刻就俯冲过去准确地将扬声器抓住,就跟在自然环境中逮老鼠一样。 那么,如何解释猫头鹰这种出色的听觉能力呢?原来猫头鹰的听觉器官在构造和功能上都有不少特点。 首先,猫头鹰耳孔周围长着一圈特殊羽毛,形成一个测音喇叭,大大增强了接收到的声音。大耳猫头鹰的鼓膜面积约有50平方毫米,比鸡的耳膜大一倍。而且猫头鹰的鼓膜是隆起的,这样又使面积增加了15%。同其他鸟类相比,猫头鹰中耳里的声音传导系统更为复杂,耳蜗更长,耳蜗里的听觉神经元更多,而且听觉神经中枢也特别发达。例如猫头鹰的前庭器中含有16000~22000个神经元,而鸽子仅有3000个。 其次,猫头鹰在判断声源方面也高人一筹。当声音传来时,靠近声源的那只耳朵接收到的强些。这种极其微小的音量差,能使猫头鹰确定声源位置。而这在物理学上讲,叫做多普勒效应。由于猫头鹰的听神经机制特殊,其辨向能力要远胜过其他鸟类。 此外,猫头鹰的听觉对频率为3000~7000次/秒的声波最敏感,而老鼠及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叫声刚好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猫头鹰除了眼睛,耳朵特殊以外,全身还长着松软的深色羽毛,飞起落下的声音很小,加上头颈转动灵活。这些独有的适应特征,保证它夜间发现鼠类时,能够听得真,看得准,抓得住,吃得着。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