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鹦鹉真能说话吗?
动物的自卫
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冬虫夏草的秘密
鲸鱼会用不同方言唱歌 鲸类也有方言(图)
体毛揭示非洲象秘密 季节影响进食种类和体毛
科学家揭秘8种动物超能力
化学污染导致北极熊雌雄同体
杀手:片刻让对手变森森白骨(图)
大象为何对人类大开杀戒?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
动物
>>
动物百态
揭秘八种动物超能力
BR>
我们的听力受有限的频率波段的限制,因为对声音做出反应的毛细胞都位于内耳深处。由于我们外耳形状粗短,我们不能找到声音的准确方向。不过,目前的一些科技手段能令我们的耳朵听到范围更广的频率。
路易斯维尔听力研究所的专家佛瑞德·维特曼说,只要改变我们外耳(耳廓)的形状,能明显提高我们的回声定位能力。维特曼是从猫头鹰身上找到这一灵感的。他发现,猫头鹰耳朵周围的羽毛能提高方向灵敏度,有助于猫头鹰辨别声源。这样一来,只要改变耳朵形状或大小,人类的听力也能像猫头鹰和蝙蝠一样灵敏。
蝾螈---腿断后,3个月就能再生
如果将蝾螈的一条腿砍下来,24小时内,一层干细胞就会在受损处长出。而在三个月后,蝾螈的一条新腿就会在原处长出来,且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对于人类来说,无论采取什么措施也不会恢复到这种程度。但蝾螈为何如此特殊呢?科学家发现,蝾螈的成年细胞能恢复到干细胞状态,这种状态通常只能在胚胎内出现。在这些细胞内,特殊的基因会被激活。我们虽仍然无法具有像蝾螈一样的再生能力,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有可能让人类再生出某些器官。
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家伊奥尼斯·亚纳斯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生物活性骨架去“鼓励”人类细胞恢复到发育初级阶段,从而再生出器官。我们的皮肤现在就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再生,人类和动物的手臂、腿和面部的受损神经同样具有这种再生能力。
细菌---耐异常辐射的超级英雄
抗辐射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距离现实生活其实并不遥远。这种能力的益处十分广泛,比如可使我们不易受到癌症等疾病的侵袭等等。这种核时代的“超级英雄”是一种称为耐辐射异常球菌的细菌。研究表明,耐辐射异常球菌能比人承受强数千倍的辐射,其诀窍就是利用超效修复能力,弥补辐射造成的损伤。
辐射会将DNA分裂成碎片,从而损坏DNA。当耐辐射异常球菌基因组受损时,其修复基因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使受损基因恢复到原来状态。如果想掌握耐辐射异常球菌的这项本领,我们就需要了解它是如何有效修复其DNA的。
袋鼠---避孕不伤身
避孕药会改变女性荷尔蒙,并具有一定副作用,比如长粉刺等。因此,女性是否可以利用其他方法避免怀孕呢?数十种哺乳动物事实上就具备这种能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有袋动物。
如果天气十分糟糕,食物短缺,塔马尔沙袋鼠就不再排出受精卵,直到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它们腹中的胚胎会进入发育停滞状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杰弗·肖说,如果我们能准确了解袋鼠获得发育停滞状态的原因,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让女性具备同样的能力。
实际上,这并不是唯一的发育停滞状况。诸如心脏和大脑细胞等一些细胞通常不会分裂,所以,它们也能被当作一种发育停滞形式。比如,如果这些细胞能在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后被唤醒,它们就有可能帮助修复受损组织。肖说:“我们为何不让癌细胞进入发育停滞状态?”但遗憾的是,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模仿这种状态。
海豹---边捕食,边潜行600米
今年6月30日,帕特里克·穆希姆没有借助任何呼吸装置就在红海水下潜行了209米,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然而,威德尔海豹会让人类对这一纪录感到惭愧,因为这种海豹能一边捕食,一边可以在水下潜行600米。
研究者发现,在潜水过程中,威德尔海豹将其大部分血液循环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令人吃惊的是,尽管缺乏血液,海豹的肌肉细胞仍安然无恙。这是因为肌肉细胞含有高水平的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的“亲戚”,而血红蛋白则可以令它们仅仅依靠所储存的氧气过活。
候鸟---几个月都不睡觉
人们总在抱怨学习或工作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始终保持活跃,那又会如何?有些候鸟一连几个月都不睡觉。
加州大学塞米尔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杰瑞·希格尔,目前正在对海豚和-鲸的大脑神经化学进行研究。这些动物有时能连续几周不睡觉,它们这种能力表明人类“也可能具备长时间不合眼的生理潜力”。
鹰---能看到几里地远的猎物
也许你的视力是最好的,但你仍看不到动物不费力就能看到的东西。鹰可以看清远方的猎物,而有些动物的视力甚至更强。提高人类视力最轻松的一种方式就是,扩大我们所能看到的光频率的范围。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携带一种称为“视蛋白”的对光敏感的蛋白质。你所能做的就是将一种基因引入光感受器细胞,从而将视蛋白调节为一种你希望察觉的波长。
鹰之所以能看到远距离的猎物,是因为它们圆锥细胞光感受器紧紧堆积在视网膜上。而提高人眼的清晰度的一个途径就是在视网膜上塞满更多的圆锥细胞。虽然会提高我们的视力,不过这一过程可能让我们的眼睛感觉不适,因此要慎重。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