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潜水机器、特殊平衡压力的捕捉器以及探勘系统,协助人类观察深海一角的生物。
海中生物大多聚集在海面与 1,000 公尺的海域中。但是在这些生命之外,还有另一群陌生、奇妙的生命体,它们的生活方式独一无二,难以理解。管状虫类、果冻般的发光生物、比目鱼、螃蟹、大型鯊鱼和鲸鱼等等生物,使深海成为传说动物的最佳住所,等待人类一窥奥秘。
太平洋深海动物
太平洋中有地表海洋已知最深的裂口,挑战者深渊以 1951 年最先探索的英国军舰为名,位于马里亚纳群岛旁的马里亚纳海沟中,深度为 10,911 公尺 (35, 797 英呎),如果把圣母峰移到这个位置,峰顶离水面还有一英哩的距离。
1960 年,由人员操纵的美国海军深海探测艇 Trieste,在 20 分鐘内便抵达挑战者深渊底,Trieste 的两位驾驶员,Jacques Piccard 与 Don Walsh,看到海底的比目鱼时,不禁嘖嘖称奇,他们发现 400 多种动物,大部分都是软壳的小型有孔虫。太平洋深海中存在许多大型的奇特生物,大部分对人类来说都是难得一见。
大白带鱼 (Regalecus glesne)
大白带鱼被公认为最长的鱼类,标本长达 17 公尺,平时难得一见,有时会被冲刷至温带或热带的海滩上,尤其以太平洋海滩最常见。这种鱼类生活海域在 20 公尺与 200 公尺间,以其他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有些人认为大白带鱼是海蛇传说的来源,一是因为其惊人的长度,二来是因为大白带鱼浮出海面时扭转身体的动作。
大乌贼 (Dosidicus gigas)
大乌贼有时又称为红魔鬼,天性积极略食,攻击兇狠,太平洋加利福尼亚湾 700 公尺深的地方,经常可以发现大乌贼踪跡,最长有 1.8 公尺,强劲手臂和触角可以轻鬆捕捉其他鱼类。绝佳的水底视力、自体发光、兴奋时还可改变身体顏色,这些都是大乌贼的著名特点。
深海琵琶鱼 (Melanocetus johnsoni)
琵琶鱼以鼻子冒出的鱼线般组织而得名,这个线状组织充满发光细菌,用来吸引小型鱼类,这种深海琵琶鱼住在海底 1,000 公尺的水域,在鱼类中属于贪心的略食者,可以吞下自己两倍大的鱼。
鸚鵡螺 (Nautilus sp.)
鸚鵡螺与章鱼渊源很深,一亿五千年来并未改变多少,一双大眼对于光线却非常不敏感,依赖 90 条触角探索世界,寻找食物。鸚鵡螺白天生活在 600 公尺深的海底,夜间浮到接近海面的礁岩觅食,鸚鵡螺的壳经常被冲刷到热带太平洋海滩,是收藏者的最爱。
大西洋深海动物
大西洋仅次太平洋,为世上第二大洋,最深的位置在波多黎各海沟 (Puerto Rico Trench),为大西洋与加勒比海交界处,最深超过 8,400 公尺。
大西洋深海为许多奇特大型动物的栖居地,各大深海处皆可看到许多此类动物的身影。深海水域十分稳定,全球皆然,浅海海域则因海岸线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差异极大,两者有很大差距。
吸血魷鱼 (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难得一见的吸血魷鱼是小型红色头足类动物,以其怪异的姿势与侵略策略闻名。吸血魷鱼藉助斗蓬似的触角和鰭,游泳的姿势就像在海中飞舞一般,身上覆满称为发光器的组织,会產生光线,以混淆可能的略食者,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含氧量非常低的 600 - 900 公尺深海中。
大西洋盲鰻 (Myxine glutosa)
盲鰻长得其丑无比,寄生生活形态恶名昭彰,通常会伺机钻入鱼体内,从裡到外把受害者吃得一乾二净。虽然体型与鰻鱼类似,但盲鰻却隶属于歷史较久的无顎鱼类。盲鰻栖息在深海中,有时最深可达 1,200 公尺,在遭受威胁时会分泌大量黏液,因此有时也被称为黏鰻 (Slime Eel)。
咽囊鰻 (Eurypharynx sp.)
咽囊鰻是长相最奇特的深海动物之一,有一张跟身体比例差距极大的大嘴,一张嘴就可以吞下比自己体积还要大的猎物,尾巴顶端也有发光组织,这点与许多深海动物类似,科学家认为这是用来吸引猎物。咽囊鰻最长可以长到 2 公尺,居住在 1,200 公尺或更深的海底。
大西洋无眼裂缝虾 (Rimicaris exoculata)
大西洋无眼裂缝虾居住在海底的热液喷口附近,以这些喷口附近的细菌为食,进化过的鳃是挖掘细菌时的一项利器。背上有特殊反光的斑点,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个斑点功用跟眼睛差不多,可以侦测到热液產生的微弱远红光。
深海水母 (Atolla vanhoeffeni)
深海水母以其不可思议的发光体闻名,受到打扰便会发光。大西洋深达 1,000 公尺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跡,深海水母会从身体中心散发光线,照亮身体四周。
加勒比海深海动物
许多人认为加勒比海是个温暖的浅海区,但事实上这裡的深度足以跟其他大海洋媲美,凯门海沟为最深的海沟,最深可达 7,686 公尺,将近 5 英哩,尤其以礁岩潜水著称,陡峭的珊瑚礁垂直深入 600 公尺处的海底。
加勒比海同时也是詹姆斯卡麦隆无底洞一片的拍摄地,这是一个有关深水探测站遭到外星生物攻击的故事。加勒比海虽然并非真的有这种怪物存在,不过丰富的海底动物也令这个海洋声名大噪。
双髻鯊 (Sphyrna lewini)
双髻鯊可说是所有鯊鱼种类中最独树一格的种类,头部朝两侧扩展,眼睛则长在头部两侧,可以观察两边情势。有些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头型在觅食的时候,具有感觉探测的优势,其他生物学家则相信其有助于在水柱中保持浮游。双髻鯊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加勒比海 275 公尺内的海域中。
六鳃鮫 (Hexanchus griseus)
全世界的海洋中都可以找到这种独居鯊鱼的踪跡,加勒比海也不例外,其生活习性为夜间至浅海区觅食,白天则回到 2,000 公尺的海底休息。由于大多时候都待在深海,因此我们对于这种鯊鱼习性所知有限,科学家推断,六鳃鮫应与三叠纪的鯊鱼化石有所关连。
象耳海绵 (Agelas clathrodes)
海绵是所有动物中组织最简单的一种,种类有 5,000 多种,其中有些住在深达 8,500 公尺的海域,进食的时候,将海水吸进外观如棋盘般交错的身体裡,再筛选出所需的物质,象耳海绵栖息在加勒比海礁岩及环礁下的深海,因此体积可以长到很大。
深海珊瑚
大部分著名的珊瑚礁都位在浅海区域,一潜下水即可欣赏到这片美景,然而有许多珊瑚居住在深海区,潜水员无法轻易看到。深海珊瑚礁通常位在 80 公尺深的海域,而且离海边相当远,近期研究显示,也许是因为没有特殊潜艇装置就无法接近的缘故,深海珊瑚状态通常比浅海珊湖要来的健康。
两极海域深海动物
两极海域也许是所有海域中最神秘的区域,因为许多秘密都隐藏在南北极终年不化的冰山下。两极海域跟其他海洋一样,都有部分特别深入地底,北极海最深大约 5,600 公尺,南极海大约 7,235 公尺。
受限于气候及种种不利潜水的因素,我们对于两极海域深海动物所知不多,然而在加拿大北极区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深达 3,800 公尺的海域中,发现了数百种前所未见的鱼类、水母、乌贼、章鱼、虫类以及其他动物。许多极区鱼类血液中含有特殊的化学物质,称为糖蛋白类,作用为「防止结冰」,因此这些鱼类在冰水中才不会结冻。
南极区域某些地方则会发生南极底层水的现象,也就是海面上含盐分高的冰海水会沉至海底。含氧量高的海水让磷虾类等动物,即使在深海中也能生存。最近的研究报告也指出,这裡的海水在洋流与全球气候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巨枪乌贼 (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
这种巨大、令人望而生畏的乌贼,目前科学家仅发现六种,其中五种是在抹香鲸的肚子裡找到,最近发现的一种是在南极捕获,渔网深入 2,200 公尺海底,捕获到的乌贼体长超过 6 公尺,为至今体型最大的乌贼,这个生性兇狠的略食者,拥有两张巨大、锐利的嘴,触角上有不停转动的鉤状组织,最大可长到 12 公尺以上。
南极美露鱈 (Dissostichus mawsoni)
这种生长缓慢的大型鱼类,居住在南极海岸 300 公尺到 2,500 公尺的深海中,血液中有特殊的蛋白质,防止结冻,这点跟许多在极区海域生活的鱼类相同,南极美露鱈经常成为抹香鲸和象鼻海豹的口中美食,与物种关係相近的美露鱈 (Patagonian toothfish,也称为智利鱸鱼) 现在因为人类的滥捕,即将成为濒临绝种的鱼类。
格陵兰鯊 (Somniosus microcephalus)
格陵兰鯊为体型最大的鯊鱼之一,最大长度可达 6.5 公尺,以其丑陋外表与缓慢动作著称,在北极及北大西洋海域 1,200m 深的地方可以看见这种鯊鱼踪跡,然而往南至阿根廷与南极也都发现过这种鯊鱼,北极印纽特人经常引诱格陵兰鯊到岸边,然后在冰上凿洞将其拖出。
象鼻海豹 (Mirounga sp.)
很难想像象鼻海豹这种大型动物可以潜到海底超过 1,500 公尺的深度,而且一口气可以在海底待上 2 小时,公海豹重达 2 吨,一生中有 90% 的时间在海中猎捕乌贼、魟鱼以及螃蟹。象鼻海豹有两种,一种在北半球,另一种在南半球的南极区域。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