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的视觉系统可以将看到的物体放大数倍,其工作原理既像望远镜,又有点像电影厅中的放映机,当人们把放映机移得离屏幕越远,屏幕上所呈现的图像就越大。
但是,对于昼行性猛禽来说,这种超凡视力只有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让它们在夜间飞行,就有可能会撞到电线杆等障碍物上。这是因为将图像放大时需要将光线分散,因此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图像虽然大,却十分的暗淡,于是像许多其他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动物一样,昼行性猛禽在傍晚光线逐渐暗淡时,便收工休息了,待到次日白天再大展鸿图。
在白天,昼行性猛禽与众不同的视觉接收系统可以让它们发现并紧紧地跟踪它所要猎取的目标。它们的眼睛内具有两套视网膜中央凹,分别集中于眼睛的不同区域。眼中间的视网膜中央凹主要帮助单眼视觉成像,而它们的两只眼睛各自工作时所能看到的地域是非常宽广的,由此有了这一视觉接收系统,就可以在很广阔的地域中非常容易地发现猎物。
靠边上一点的视网膜中央凹是昼行性猛禽所独有的,可以帮助双眼成像,在发现目标后,它使猛禽的双眼相互调整焦距从而对准目标。这一视觉接收系统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将视野锁定在猛禽的爪和头部之间的这片区域,而这一视野区正好是猛禽能够调整体态身姿,做好用利爪攻击猎物准备的活动半径。锁定目标后,眼睛的能将物体图像放大的功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了它,猛禽对于目标的具体形态和动向便会掌握得十分准确,被其锁定的猎物可以说是插翅难逃。
另外,像许多其他的鸟儿一样,昼行性猛禽的眼睛对于光线色彩变换,尤其是紫外线的强弱的感觉要比人类灵敏。以上所有这些优势都保证了它们能够傲然雄视于世间。
夜行性的鴞类一般有一对更大而向前直视的眼睛,只能目视前方,不能转动,两只眼睛各自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这样就形成了双眼视觉,产生了深度感。一般鴞类的视野都在110度左右,其中有60--70度是重叠的,大大提高了其视觉的功能。骨质的眼球连同它的眼窝占据了头部的很大一部分位置,相反脑的部位与此相比倒显得是个附带的小球了。一只停在树上的鴞,如果听到了什么动静,它一定是整个头部转来转去,以探索目标物的方向与动静。鴞形目鸟类都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最大转动角度可达270度,这是鸟类中十分独特的。有时候它们甚至会把脸盘转到后面,这样从正面看上去就象一只没有眼睛的鸟。这是因为一般的鸟类的双眼都长在两侧,而鴞类则是双眼面向前方。此外,鴞类还有一种奇怪的特点,它们的眼睑能自由活动,瞬膜板也很发达,在平常眨眼时是上眼皮往下合,而到了睡觉的时候,却是下眼皮往上合。
由于鴞类是夜晚出来觅食的猛禽,所以它的眼睛具有很多特殊的构造。它们的角膜和水晶体具有较高的曲率,瞳孔大而圆,能使进入眼内的光量增多。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一种是锥状细胞,另一种是柱状细胞。锥状细胞可以感受强光,柱状细胞可以感受弱光。白天活动的鸟类,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主要是由锥状细胞所组成,所以白天视力很强,夜晚则较差。在鴞类的视网膜上,却主要是由柱状细胞所组成,对弱光感受特别灵敏,而且还特别具有反光色素层,可以在夜间视物时增加清晰度。但由于它们的虹膜中只有辐状肌,没有环状肌,只能使瞳孔略微放大而不能缩小,到了白天,当光线较强时,进入瞳孔的光线太多,使它们眼中司微光视觉的视杆细胞失去了威力。因此,鴞类一般白天视力很差,只能躲在林中休息,是名负其实的“夜猫子”,有的种类甚至在白昼时成为白盲。明朝曹学佺所著的《蜀中广记》中形象地说它们“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