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全消失。这种无翅现象称为后生无翅,如终生寄生在人、兽体外的跳蚤、虱子,就完全没有翅。臭虫则退化得只有一对很短小的、仅具形式而不能飞翔的翅膀。有些昆虫,雌性个体的翅退化,如介壳虫、捻翅虫、蓑蛾、尺蛾等。社会性昆虫中,同一种性别内某些个体无翅,如白蚁和蚁类的兵蚁和工蚁等非生殖个体无翅。有些一年发生几个世代的昆虫,有些世代无翅,有的世代有翅,如蚜虫,因而称为有翅型或无翅型。有些昆虫在同一世代内同时出现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如飞虱。
有翅昆虫一般有两对翅,但前后翅的发达程度随不同类群而有很大的不同。在白蚁和蜻蜓等类昆虫中,前后翅都较发达,而且大小和形状也大致相似。在蝗虫和甲虫中,后翅显著比不用于飞行的前翅大。在蜂类及蝉类等昆虫中则前翅比后翅大。白蚁类的生殖蚁具翅,但在群飞配对后便由基部脱落,钻入地下营不飞行的地下生活。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发达,如蚊、蝇类、雄性介壳虫的前翅发达,而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捻翅虫的雄虫则后翅发达而前翅退化成平衡棒。
大多数昆虫的翅为胶质而透明,但演化过程中,翅的形态、发达程度,质地和表面的覆盖物等发生了种种适应性的变化,大致可分为8种类型:膜翅的翅膜质薄且透明,翅脉非常清楚,例如蜂类、蜻蜓的前后翅,甲虫、蝗虫、蝽象等的后翅;鳞翅的质地为膜质,翅面覆盖一层带不同颜色的各种鳞片,例如蛾类、蝶类的翅;毛翅的质地为膜质,翅面各部位生有疏密不同的许多细毛,例如石蛾的翅;缨翅的翅脉退化,翅的质地为膜质,边缘着生很多细长的缨毛,例如蓟马的前后翅;覆翅的翅质加厚坚韧如皮革,半透明,仍保留翅脉,不但能飞翔而且兼有保护作用,平时完全盖在体背侧面和后翅上,例如蝗虫、蝼蛄、蟋蟀的前翅;鞘翅的翅角质坚硬,翅脉消大,不用于飞行,仅用来保护背部和后翅,作用如刀鞘,例如金龟甲、叶甲、天牛等甲虫的前翅;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有翅脉,例如蝽象的前翅,平衡棍是由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在飞翔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例如蚊,蝇等的后翅。在鳞翅目、同翅目和膜翅目等许多昆虫中,前翅和后翅借一些连锁器连接起来,使前后翅在飞行时互相配合。协调动作。
昆虫的飞行本领十分高超。两对翅膀能够动作协调一致,进行十分有效的飞行,除了由强大的飞行肌控制外,与在前、后翅之间小巧的“连锁器”密切相关。后翅前缘向上卷折,或成翅钩列、或生出一根硬鬃,与前翅后缘向下的卷槽钩合连锁。当它们在空中展翅飞翔时,还可以像鸟儿一样上下拍动双翅,倾斜转动,当落下后还可向后折叠起来,其中翅基部小小的翅关节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翅在飞行时的运动非常复杂,通常翅尖划出与虫体相应的轨迹形成一个和驱体的纵轴斜交的长8字形。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